读书方寸间,见天地见自己
文′赵奇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这短短两句话,宛如一道智慧的光,照亮了我们对知识与视野的思索。
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恰似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书页间,是时间长河的粼粼波光,我们能与古人对话,感受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体会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书中也有万里之外的风土人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在《文化苦旅》中领略敦煌莫高窟的神秘辉煌,触摸历史遗迹背后的沧桑岁月;随着梭罗住进《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聆听自然的低语,感受那份宁静与自在。读书,打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将无垠的世界送到我们眼前。
与之相对,若远离书籍,我们的世界便被日常琐碎填满,目光所及,不过是眼前一方天地。思维在习惯的轨道上滑行,错过了无数思想的盛宴和心灵的震撼。没有书籍的滋养,我们如同困在井底的青蛙,以为头顶的那片天空就是世界的全部。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急于从读书中获取立竿见影的回报,似乎读书就该是通往功成名就的直通车。然而,真正的读书,绝非如此功利。
读书不一定能让我们平步青云、富可敌国。古往今来,许多饱读之士,虽未在世俗意义上取得巨大成功,却在精神世界里拥有无尽的财富。他们出言有尺,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对分寸的把握,不伤人、不逾矩;嬉戏有度,在娱乐中懂得节制,不失优雅;说话有德,言语间散发着善良与尊重的光芒;处事有品,面对纷繁世事,始终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
读书不是为了谋取官职,也不是为了追逐财富。它是一场灵魂的修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读书,正是帮助我们抵达这一境界的阶梯。
读书,是一场塑造美好人格的奇妙旅程。它能让我们成为有温度、懂情绪、会思考的人。
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我们读到《简·爱》中简对平等爱情的执着追求,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坚韧与温情,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坚守自我,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我们理解了书中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也因此更加敏锐地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喜怒哀乐,懂得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回应,成为一个懂情绪的人。
同时,书籍是思维的催化剂。作者们在书中提出的独特观点和深刻见解,激发我们不断思考。从哲学著作中,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科学书籍里,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与规律。在思考中,我们逐渐形成独立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读书,能赋予我们在跌宕起伏中保持内心平静的力量。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书中那些伟大灵魂的故事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史铁生在瘫痪的痛苦中,凭借对书籍的热爱和思考,在《我与地坛》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的文字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勇敢前行。读书让我们明白,人生的苦难是常态,但只要内心坚定,就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在顺境时,读书能让我们保持清醒,不被虚荣和浮躁蒙蔽双眼。它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荣耀,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成长。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读书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拥有遇事不惊的从容。
读书不应是偶尔兴起的活动,而应成为生活的底色。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翻开一本散文集,让清新的文字开启美好的一天;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沉浸于一部经典小说,跟随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感受别样的人生。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在公交车上,读几页短小的诗歌;午休时,翻阅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日积月累,这些点滴的阅读时光将汇聚成知识的海洋,滋养我们的心灵。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我们的谈吐更加优雅,举止更加得体,面对生活的种种,都能以更加豁达、智慧的态度去应对。
读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是一次灵魂的深度对话。它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领略无限的风景,塑造更美好的自己。让我们把读书融入生活,在书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赵奇,原名鲁敬贤湖北通山楠林桥镇人。热爱文学,曾在纸刊嶶刊发表过作品多篇。读书开眼界,写作慰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