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感怀
文/张 轩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这是柳青《创业史》中经典片段梁生宝买稻种的情景。在“春到眉坞山水间”诗歌朗诵会上,被宝鸡朗诵协会副会长魏其君先生极富磁性的声音演绎的淋漓尽致,把人们一下子带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
其实,在中学的课本中,我早已学过梁生宝买稻种的片段。也许它描写的就是陇海线我们眉县火车站的情形吧,到现在我还能背诵起梁生宝在郭县下了火车找了个小饭馆吃饭的文字来。据史料记载,水稻也曾经是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明万历年间全县共有稻田1269亩,渭河流域以及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东沙河、西沙河等流域均有种植。1958年“大跃进”时期,提倡“旱改稻”,稻田面积曾达到4万多亩。位于斜峪关口石头河畔的积谷寺村,利用石头河水种植稻谷,河水清冽,山风清爽,昼夜温差大,利于水稻生长,所产大米米质坚硬,色泽清亮,晶莹剔透,视之若玉;馨香馥郁,嗅之若芬;春碾不烂,掂之若金;久煮不糊,食之若醢。明清时为皇家贡品,称为“贡米”。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外地人来此购买稻种。《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夜宿“郭县”车站其实就是眉县车站,第二天渡渭水,到达积谷寺购买稻种。
积谷寺是秦岭北麓斜峪口的一个小村庄,村子的西边,是斜峪向川道延伸的石头河,河水一路向北流入了渭河。村庄的周围水渠纵横交错,形成了片片现状各异的水田。从积谷寺向北不到十里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长潮湾。小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们将自家种的萝卜、红薯、白菜和辣椒用架子车拉着去积谷寺换大米。一路上坡,汗流浃背。走街串巷到中午,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此时村子里便飘出阵阵米香,随后便是村里的大人小孩端着香喷喷的大米饭蹴在门前的粪堆或碾盘上海吃,让人看着直流口水。现在,每当女儿不好好吃饭时就给她讲述那时换米看人家吃饭流口水的情形。女儿做着俏皮的鬼脸就乖乖地吃起饭来。再后来,我参加工作在积谷寺村北二三里的贾家寨中学教书,闲暇之余翻看柳青的《创业史》,好奇柳青先生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知道了解眉县的积谷寺,也想知道柳青笔下梁生宝所在的蛤蟆滩在现实生活中与积谷寺有何相似?于是便没事时去积谷寺的周边闲转。现在转行从事新闻宣传,知道体验生活的艰辛,更被柳青老一代革命文学家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人民写作的忘我精神所感动。也想着能有机会到柳青先生所生活过的黄埔村看看。
直到去年,我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去年春季,我第三次参加陕西日报在常宁宫举办的优秀通讯员培训班。在培训即将结束的前天傍晚,吃过晚饭,便与朋友出常宁宫向东一路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高家村。前两次培训,闲暇散步都是走到了高家村由于天色较晚就折身回返了。这次我看看天色还早,便与朋友继续前行,大约走过二里来地,便看到路旁的公交站牌,蓝底白字写着黄埔村字样。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会不是柳青先生体验生时活落户的黄埔村吧?我们继续向前,在快到村子的尽头时,便看到路南用青砖圈起的园子。这时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在靠路边的围墙边小憩,便上前询问。大姐告诉我这就是柳青先生当年落户的黄埔村,这个院落便是柳青的墓园。作为陕西日报的优秀通讯员,我连续三年参加了陕西日报在长安区长宁宫的通讯员培训,竟然不知作为蒋介石的西北行宫和蒋经国大婚的长宁宫与柳青先生生活了14年的黄埔村只有一地之遥。
顺着大姐的指引,我们沿着墓园的西墙向南在东,便找到了墓园朝南的正门,只可惜下班,墓园小门已上锁。我们顺着门缝近望,只看到墓前两棵开满白色花朵的玉兰,周边好似丛生的灌木,在落日的余晖下更加郁郁葱葱。我和朋友只好恭敬的站于墓门前,鞠躬默哀,以示对先生敬重。
在墓门向南大约50米便是高崖,高崖下边顺着崖底自东向西住的村庄,住满了人家。村庄的南面便是滈河,滈水在夕阳的余晖中波光粼粼好似玉带在村前缥缈缭绕。我想这便是柳青先生《创业史》中的蛤蟆滩吧。蛤蟆滩、滈河,积谷寺、石头河,是多么的相似呀,水草丰茂,适合种植水稻。在那个缺粮肚子难以填饱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粮食的产量,于是柳青先生笔下的宝娃(梁生宝)便长途跋涉来到积谷寺为互助组买稻种。
暮色渐暗,我和朋友静坐在崖边。遥望柳青墓园西边盘崖而上的羊肠小路,仿佛又看到了一位身着粗布衣衫却留着浓密胡须,戴着黑框眼镜的老农笑容可掬地向我们走来,仿佛在说,长眠于此,每天就能和社员们在一体,看着蛤蟆滩的变化……
在夜色沉沉中,我和朋友才不舍的离开了柳青墓园,离开了黄埔村。路上,和朋友商定第二天再抽时间来柳青墓园和蛤蟆滩看看。不曾想单位电话有急事,我第二天一大早提前返程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闲时总爱翻看关于柳青和他《创业史》的一些资料和故事。
1916年,柳青出生生于陕西省吴堡一个殷实的家庭。1937年,柳青离开大学,奔赴延安。1943年,柳青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下,到米脂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当文书,在那里,他脱下西装,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并写下了长篇小说《种谷记》,三年驻村生活彻底改变了柳青。1952年5月,柳青做出了一个决绝的决定,他放弃了在北京的领导职务,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落户,他想专心写作,希望像巴金所期望的那样,走一条全新的文学道路,他更想在现实调查研究中,思考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问题。14年的艰辛,他写下了反映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的文学巨著《创业史》。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在出版前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了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建起农业机械厂和卫生院。为了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是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北京逝世,他生前将所有稿费收入捐献给了农民。像所有的苦行僧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
作家路遥在他的散文《柳青的遗产》中这样写道:柳青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时刻把公民性和艺术家巨大的诗情溶解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始终像燃烧的火焰和激荡的水流。他竭力想让人们在大合唱中清楚地听见他自己的歌喉;他处心积虑地企图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严格的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公民,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他多年像农民一样生活在农村,像一个普通基层干部那样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业史》中那么逼真地再现如此复杂多端的生活。
柳青在他最爱的女儿结婚时,没有给一分钱,而是给了这样一幅字: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及千年事,心地一平原。北大教授韩毓海说:“衡量一个作家伟大与否的标准,不是名和利,不是地位,不是出头露脸,而是胸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柳青的胸怀。
这时,我才理解了习近平为何提出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春到眉坞山水间”诗歌朗诵会上,听着那如咽的诵读,我心潮澎湃。在春雨无声的夜晚,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了却了我长久以来的心结。但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今的积谷寺村,贯穿南方与北方北的姜眉公路从积谷寺村旁穿过,又恢复了水稻种植。烟雨朦胧、杨柳依依,万亩水田将再造斜峪塞外好江南。不为别的,只为那怡人的乡村生态文明。
噢,蛤蟆滩,我想你的春天也到了吧。
[作者简介]:张轩,宣传工作者,县管青年拔尖人才。文学爱好者,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有散文,小说、随笔等作品散见于杂志、报纸、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