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七
家书抵万金
李 皓

假若没有1937年7月那场芦沟桥炮火之后的日寇全面入侵,吴伯箫,这位心怀家国的鲁中男儿,也许一生都会工作、生活在山东这片热土上。然而,生活毕竟没有假若,抗战全面爆发的现实,逼迫着吴伯箫不得不忍痛离开故乡、离开山东,就此踏上辗转漂泊的旅程。从延安到东北,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可故乡的模样,却只能在梦中清晰浮现。
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后,吴伯箫一家在北京定居下来。几次出差路过济南或泰安,那熟悉的齐鲁大地气息,总会撩拨起他心底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他无数次动了回故乡看看的念头,然而,集体活动的纪律,让他一次次将这份渴望深埋心底,只能暗自叹息。
在那些不能归乡的日子里,书信,成了吴伯箫与故乡、与亲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在众多通信对象中,外甥亓举安占据了重要位置。亓举安的母亲,是吴伯箫疼爱有加的长姐。小时候,长姐对吴伯箫的关怀无微不至,姐弟俩的感情,如同醇厚的美酒,历经岁月愈发香浓。而亓举安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更是吴伯箫一直以来热心关注的领域。
于是,一封封书信,如同一只只传递温情的信鸽,在舅甥之间频繁往返。吴伯箫在信中,密密麻麻地写下一个个问号,他渴望了解故乡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从学校的环境,到师生的情况,从庄稼的收成,到教学的制度,无一不是他关心的内容。而亓举安,也在回信中,认真细致地作答,同时也好奇地询问着国家大事,以及舅父的工作、生活与家庭情况。
逢年过节,那是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刻。亓举安在信中满含深情地问候舅父,同时,还会谨遵母亲的嘱托,给舅父一家寄去家乡的南肠、花生、石榴、醉枣等土特产。这些带着故乡泥土芬芳的食物,仿佛能瞬间拉近千里之遥的距离。吴伯箫收到这些礼物时,心中满是温暖与感动。而他,也时常将自己新出的书籍、各种教学工具书、时政书、文学书等,寄给外甥亓举安。有时一次就寄百余册之多,这些书籍,如同知识的火种,足以武装起一个学校的小型图书室。
吴伯箫70岁生日那天,他又收到了外甥遵母之嘱寄来的小米、花生米等家乡特产。那一刻,吴伯箫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仿佛看到了姐姐和蔼的面容,在给外甥的回信中,他难掩喜悦地写道:“还是亲姐姐想得周到”。
有一年,家乡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几无收成。亓举安在信中忧心忡忡地向舅父诉说着学校师生面临的困难,学生们因家庭变故面临辍学,教师们的教学物资也极度匮乏。吴伯箫读了信后,心急如焚。他四处奔走,向各方友人求助,同时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购买了大量的学习用品和书籍,寄回故乡。在回信中,他鼓励外甥和师生们要坚强面对困难,坚信教育的力量能改变家乡的未来。
又有一回,亓举安在教学上遇到了难题,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冲突,他不知该如何抉择。吴伯箫在信中,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详细地为外甥分析利弊,引导他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之路。
岁月流转,那一封封家书,承载着吴伯箫对故乡的眷恋、对教育的执着,以及舅甥之间深厚的情谊。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印证着“家书抵万金”的珍贵与美好。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