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圣境 笔墨润儒乡
——济宁市书画研究会石门山清明雅集侧记
清明时节的石门山浸润在江南烟雨般的朦胧中,山涧升腾的雾气与山腰缠绕的流云相映成趣。
济宁市书画研究会书画艺术家踏着沾露的石阶,走进孔子故里曲阜石门山,展开为期三天的"清明问道"主题文化创作活动。
这场在二十四节气里独具诗意的雅集,既是对《礼记》"春诵夏弦"传统的当代表达,更让丹青笔墨与千年儒风在春山云海间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晨的石门寺古刹笼罩在淡青色天光中,书画艺术家们在千年古银杏树下铺开丈二宣纸。
研究会会长程洪森凝视着山门处"泗水西流"的摩崖石刻,即情即景绘出一幅“壮观石门山”,枯润相间的墨色暗合着碑林沧桑。
不远处,山水画家正以积墨法层层皴染,将"孔子系易处"遗址的青砖黛瓦与漫山初绽的棠梨花纳入同一幅水墨长卷,游廊下观者屏息凝神,唯闻笔锋扫过宣纸的沙沙声与山雀啁啾相应和。
"诸位请看,这方明代《石门烟雨图》碑刻,正是当年孔尚任在此构思《桃花扇》时留下的墨宝。"
在春山茶会上,曲阜文史专家手执新采的明前茶,指着山间若隐若现的观川亭说道,"清明既是我们追思先贤的时节,也是文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的雅趣所在。"
这番论述引得在场书画家纷纷援引典籍,有人以《诗经》"维叶萋萋"形容山间草木,有人借《文心雕龙》"神与物游"探讨创作理念。
茶烟袅袅中,艺术家们即兴创作《清明廿四候》册页,用二十四帧小品记录从晨雾初开到暮云合璧的山居时光。
半山腰的市民互动区早已热闹非凡。青年书法家指导孩子们在洒金笺上书写"寒食东风御柳斜",稚嫩的笔触与石壁上"克己复礼"的朱砂拓片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几位银发老者围坐在海棠花树下,用矿物颜料在素绢上点染出清明馃的青团色泽,将时令美食化作笔底春风。
更有游客自发加入,用手机镜头记录下山间忽而飘落的杏花雨与宣纸上渐次晕开的墨痕相映成趣的瞬间。
据秘书长吴玉介绍,此次采风作品将分为"天清""地明""人勤"三个篇章,以散点透视法呈现从清明到立夏的山景变幻,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让古代碑刻与当代创作在光影中对话,使"子在川上"的哲思获得全新的表达维度。
暮色渐浓时,山间升起淡紫色的雾霭。书画家们收拾起沾满松烟墨香的写生册页,石阶旁几株晚开的玉兰在春风中簌簌落下花瓣,恰似天地为这场雅集挥洒的天然笔墨。
石门山的层峦在暮鼓声中渐渐隐入夜色,而那些定格在宣纸上的春山云树,正在等待与更多心灵产生共振,让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当代审美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年轮。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