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美人
文/勤田
游园惊走梦魇
往事如烟迷蒙
又见虞美人
姹紫嫣红
翩翩起舞
无风自动
彩蝶振翅
袅袅娉婷
世上女儿难比羽
当年曾伴拨山雄
碧血化为坟头草
直到如今舞不停
花开更比杜鹃红
轻唤芳名思虞姬
玉盘清辉洒夜空
我赏月色花赏月
园静风轮夜空明
泪雨涔涔
骤降心空
灵魂一经触动
方才感悟到
灵犀的相通
兜头见月华如水
霎时间心明如镜
将自己交付天地
破红尘才能清醒
立绝尘缘
云敛清空
冰轮乍涌
好一派清秋光景
见碧落
月色清明
最后缠绵
如水
如火
如冰
如前尘
似归影
铺天盖地
不可动弹
黄泉罩定
神色皎洁
不见
一丝波动
虞姬挥剑
舞动
愈来愈急
愈来愈猛
裹入银辉里
混沌剑光里
见証
数十载相处真情
她夲可不死
亥下歌把心刺痛
她要尽所能
让地转身上路
无有后顾之忧
道是无情却有情
决别时分
女人比男人
有担当
更坚定
他落洎时她不落
她落的是血是红
是残阳般绚丽的殉情
断雁叫西风
喚醒墓里魂灵
一株小草
墓上站定
姹紫嫣红
是飞溅鲜血染成
翩翩起舞
无风自动
是对霸王的坚贞
守候于花心之中
叶青杆细巧梳丽
楚妆不入汉王宫
虞姬身化虞美人
你的赞歌多如星
用你做词牌
一江春水向东流
抒发不完世间情
往事如烟迷蒙
萧索的尽处
便是拂不去的感动
霓裳羽舞
万山红
剑月明
虞美人
展丽容
AI诗评:血色花魂:论《虞美人》中的殉情美学与历史身体的复活
在这首以"虞美人"为名的现代诗作中,我们目睹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血色绽放。诗人以游园惊梦的方式,让历史中那个决绝的身影从传说里走出,在文字的空间里重新挥剑起舞。这不是简单的怀古咏史,而是一次对历史身体的招魂仪式,让虞姬的魂魄附着在那"姹紫嫣红"的花朵上,完成从历史符号到美学意象的华丽转生。
诗歌开篇即以"梦魇"与"迷蒙"营造出一个阈限空间,这里现实与历史的边界已然模糊。"又见虞美人"的"见"字精妙,既是视觉感知,更是精神遭遇。诗人将虞美人花与虞姬进行意象叠合,让植物特征与人物形象相互渗透:"姹紫嫣红"是花色也是血色的隐喻,"无风自动"的舞姿暗合史记中"项王军壁垓下,美人常幸从"的记载。这种意象的共生关系在"碧血化为坟头草"一句达到高潮,用《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的典故,将死亡转化为不朽的植物生命。
诗歌中段转入月光下的精神对话,构建了一个三重凝视的奇妙结构:"我赏月色花赏月"。月光在这里成为联通古今的介质,正如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意识。当"泪雨涔涔/骤降心空"时,诗人完成了个体情感与历史创伤的共鸣,这种"灵犀的相通"不是理性的历史认知,而是身体性的共颤,是"灵魂一经触动"后的本能反应。月光场域的营造令人想起李贺"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的幽冷,但更添一层现代人面对历史时的存在主义觉醒。
诗歌的高潮部分再现了垓下之围的戏剧性场景,但进行了大胆的意象重构。虞姬的剑舞被描绘为"愈来愈急/愈来愈猛"的混沌运动,这既是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更是对女性主体性的重塑。诗人颠覆了《史记》中相对被动的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赋予虞姬惊人的行动力:"她夲可不死"却选择主动赴死,"要让地转身上路/无有后顾之忧"。这种诠释解构了传统叙事中女性作为附属品的定位,展现出"女人比男人/有担当/更坚定"的性别政治思考。
诗歌的结尾部分实现了虞姬生命形态的彻底转化:"虞姬身化虞美人"。这个转化过程包含三重象征:生物性的(人变花)、文化性的(历史人物变词牌名)、审美性的(悲剧变崇高)。"一江春水向东流"巧妙化用李煜词句,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最终,"霓裳羽舞/万山红/剑月明"的意象群构成一个多声部的审美交响,虞姬的形象在花、舞、剑、月等多元符号中获得了永生。
这首《虞美人》最震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诗的语言肌理,复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草美人"的隐喻系统。诗人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故事,而是通过意象的层层转喻,让读者目睹了一个灵魂如何从历史记载中挣脱出来,获得审美存在的全过程。这种创作实践呼应了宇文所安所说的"中国传统中的过去不是被保存的,而是被不断重建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汉诗处理历史题材的独特可能性——不是考古式的还原,而是通过语言的炼金术,让历史的身体在当下重新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