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州泡温泉散记
原创/郝蔚民
乙巳年仲春末,我们老朋友一行,赴三门峡市陕州区高阳山下泡温泉。泡澡旅游兼顾,温泉洗却旅尘,历时十天。
陕州过去称谓陕县,由三门峡市直管而更名为陕州区。陕州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据史载:周武王灭纣之后,四年即逝,由周成王姬涌继位,成王年幼,其叔父周(旦)公摄政,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防止殷纣遗民作乱。故在陕塬立碑分界,陕塬以西由成王叔父召(奭shi )公管理,陕塬以东则由周公坐镇。陕西由此得名。陕州人对此十分自豪,言必称先有陕州后有陕西。这话有几分道理,其实这仅是称谓的先后,西周姬姓部落是在宝鸡凤翔一带聚集发展的,后建都于镐京(长安),旦和奭两兄弟以陕塬为界,划为陕西陕东两区域分而治之。周公修建新都城于洛阳,史称洛邑。迁都后即为东周,但仍实行“两京制”,镐京仍然被称为京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才逐渐东移,延续了周朝的八百年基业。陕州附近有周朝小诸侯虢国的遗址、陕州博物馆、函谷关、地坑院、三门峡水库大坝、天鹅湖、甘棠公园等旅游景点,烘托出陕州作为中原大地的西端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
一、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陕塬),是建造在地下的民居院落。作为古老的民居样式,“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从地穴居住发展而来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民居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地坑院、碉楼、土楼、吊脚楼)之一。
陕州的地坑院分为原汁原味的地坑院和新开发的地坑院旅游景点。我们参观的是新开发规模恢弘的新景点。景点里一处一处的地坑院由地道相连,四通八达,地坑院中有水井、风景树、卧室、厨房、农具贮藏室、牲畜喂养室和排水设施。为适应旅游商业化的需要,建有地坑院文化展室、民间艺术室、地方小吃室、民俗表演院等等不一而足。
陕州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信息,文化意蕴深厚,文化价值颇高,其文化蕴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表达;在选址设计方面的要求是中国本土风水阴阳学的灵活运用,带有本土宗教色彩,宗族血缘关系是群居聚集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文化价值,对于更好地开放和保护、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实施旅游搭台、推动经济唱戏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2005年陕州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国家AAAA级景区——陕州地坑院成功授牌。
二、天下雄关 紫气东来
陕西八百里秦川,之所以被称为“关中”,是因为它有四大关隘,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在冷兵器时代,这四大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守护关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我们参观的是秦时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是历史上设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见证了秦国的崛起,是秦国灭六国的重要通道。东汉以后函谷关被潼关所取代,但它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不可不冠于辉煌二字。它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紧靠黄河岸边,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洛阳的重要通道。
函谷关景区由公园和在函谷关原址上修建的城门楼两部分组成。公园里有楼台亭阁拱桥,湖岸边垂柳翠枝在春风中摇曳,湖水中有天鹅鸭子悠闲,不时有贪饵鱼儿被垂钓者收入网中,公园里几百块大理石雕刻着老子的《道德经》,广场中央矗立着金光闪闪庄严而有神秘的老子雕像,虔诚参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传说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黄昏,见一片片祥云从东方飘来,知有贵人至,果然老子倒骑青牛欲过关西去。尹喜热情招待数日,就是不发过关文牒。老子问其故?尹喜恳求老子为世上留下启迪后人的不朽文章,遂有《道德经》面世,后关令尹喜也辞官同老子一同归隐山林。有这一段文字记载的典故,这里成为了中国道教的策源地,公园设计也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品牌。
据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国的阴阳高手楚南国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的是,楚国在战国末期被秦国所灭,楚怀王被秦国俘虏并杀害,这激起了楚国人民极大愤慨,楚国即使剩下三户(言之极少)人家,也一定会灭亡秦国。果如斯言,楚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而起,拉开了灭秦战争的序幕。经战争淘沙灭秦的武装力量慢慢地聚集于楚霸王项羽的麾下,项羽与沛公刘邦约定,先进入关中者为王。刘邦依张良计,拿下武关,进入关中占领咸阳,事实上已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令十万人马扼守函谷关。项羽大怒率四十万兵力攻打,毫无悬念破关而入屯兵霸上,设“鸿门宴”欲杀刘邦。刘邦不愧一代城府极深的枭雄,装出一幅唯项羽马首是瞻可怜像,致使狂妄有余谋略不足的项羽,没有采纳范增之计杀刘邦于宴席之上。于是楚汉战争爆发,划鸿沟分楚汉。刘邦听谋士谏言不放虎遗患,撕毁协议,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三、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承载着华夏文明,浩浩荡荡东去,流到三门峡已一带呈现出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浩荡之势。
远古时代,中华大地经历了一场大洪水,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失败而被处死,大禹继承父业,誓言要成功治理洪水。采取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方法,疏导而非堵截,开凿河道,导流洪水入海。他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最终成功治理洪水。大禹治水的成功使他在部落中的声望大增,最终继承了舜帝的帝位,成为新的首领。这里之所以称谓三门峡,传说是大禹治理黄河时,使用神斧将这里的高山避为“人门”、“神门”、“鬼门”,从而引导黄河水流向东方,形成了三门峡的罕见壮观。
解放前黄河泛滥成灾,多少人葬身于惊涛恶浪之中,洪水形成的黄泛区颗粒无收。黄河水带来的泥沙,抬高河床成为天河,一旦暴雨连绵,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人或为鱼鳖所食。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后沿陇海线西进,威胁郑州和武汉。为延缓日军推进,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实施“以水代兵”策略,为“保密”事先没有通知老百姓转移,造成严重灾难。据学者研究日军被淹死人数约为1000余人,且以非战斗人员居多。而导致百姓89万人死亡和黄泛区生态破坏,2000亩耕地被淹没,1200万人受灾,是我国抗战史上的三大灾难(长沙焦土抗战文夕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和花园口决堤)之一。抗战时期,汤恩伯率部驻扎河南,被当地百姓称为“水旱蝗汤”四大害之一。水是水灾、旱是旱灾、蝗是蝗灾,这都是天灾;“汤”则指的是汤恩伯的军队对于河南人民造成的人祸。当时汤的军队甚至被日军更为恶劣。汤军一旦出动,所到之处犹如蝗虫过境,杀人取乐,绑架勒索,抢劫民财,奸淫妇女、倒卖人口,简直就是无恶不作,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尤甚黄河之灾。1952年10月,毛爷爷离京视察黄河,查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他老人家千叮咛万嘱咐黄河宁天下平,“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7年4月开始修建三门峡大坝,1961年4月建成投入运用,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水库总库容162亿立方米。我们站在大坝上观望浩渺的水库心潮澎湃,高峡显平湖,河水清澈,波光粼粼。三峡大坝建成后形成的天鹅湖,垂柳摇曳,鸿鹄飞翔,景色美不胜收,游人如织。革命元勋李先念视察大坝后,欣然题词“万里黄河第一坝”,镌刻在三峡大坝悬崖峭壁之上。
四、休闲娱乐中释放的浓浓友情
我们一行挚友人行走在陕州大地上,造访了天鹅湖、甘棠公园、陕州博物馆、高阳山。累了栖息在宾馆。娱乐各取所需,或麻将桌前牌声莎莎,或乒乓球室内球声梆绑,或阳台之上歌声郎朗,或洗浴室里水雾袅袅。返回之前,女队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桌丰盛的菜肴琳琅满目,碰杯、祝福、故事、话别,使宴会高潮迭起。大家感叹,我们这些50后自然灾害吃过糠,计划生育少儿郎,企业改制下过岗,商海弄潮受过伤。但我们坚信毛爷爷为人民绘制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坚持在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奉献了青春年华。古稀岁月,我们幸福地搭上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享受着党和政府的养老优惠,方能白发苍苍地结伴泡温泉于陕州,游走于中原大地。
古有周召公在主政陕州以西,不使子民劳累而苦自己一人,在甘棠树下“断讼”布政,教民稼蘠,致使国富民强,路不拾遗,安居乐业。唐太宗李世民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史为鉴的反思精神、静抚天下的治国方针、民为邦本的民本情结、选贤任能的人才战略、从善如流的为政风格,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天下丰收,流民都回到了家乡,每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内被判死刑的才29人,东面到大海,南面到五岭,治安好到外门不关,出外旅行可以不必携带干粮,在路上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物品。……。
俱往矣,幸福生活还看今朝。
我国现在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们这些古稀老人目睹社会发展变化之大,是任何社会和时代都无法媲美的。聚餐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无不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欣然点赞,八十三岁高龄的老艺人寇天赦老先生诙谐地说,他的名子叫天赦。天赦、天赦,真乃天赦也!小时候家庭生活贫寒,饿得皮包骨头。一日遇一恶狼,他人小也不知害怕,狼慢条斯理地贴着他的脸闻来闻去,狼如钢针般的胡须扎得他脸上生疼,呼出的气恶臭。远处的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这娃八成要葬身狼腹,吓得也不敢呼喊驱狼,生怕狼受惊动一口将他咬死。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大概有神仙保佑,也许狼打量他身上没有多少肉懒得下口咀嚼,掉头走了。大家心惊肉跳地听着老先生的离奇故事。天赦则戏谑自己从小就在家乡落下了“狼不吃的”绰号,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则以为,幼年有福不算福,老年有福才是福。我们虽然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人,但感恩党让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大蛋糕,祝愿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天下的老人松寿鹤龄、健康长寿!
聚餐宴使陕州之行拉下帷幕。
注;本文所选用的历史资料来自《史记》、《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