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举世无双的牛肝菌走进寻常百姓家,文笔精华杂志社决定举办征文比赛
文:袁德礼,摄:马海强
昨天下午二点,上海宏博投资管理集团党支部书记,营销部部长马海強邀请我和《文笔精华》杂志社总编,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朱超群去会见他们董事局主席,牛肝菌品牌推广创始人石建极先生。
宏博投资管理集团创始人石建极告诉我们:牛肝菌是花一千万从云南技术创新人才纪开萍那里收购而来的。2020年宏博集团投资五千万在央视做产品广告,不巧全国疫情大爆发,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石建极准备邀请我们写些软文,写些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宣传好牛肝菌这个举世无双的新产品。《文笔精华》杂志社总编朱超群立刻表态:我们准备在全国举办牛肝菌征文比赛,获奖作品编辑出书,董事局主席石建极表示赞同。他打算邀请作家记者到云南西双版纳生产基地采访采风后,正式拉开征文活动序幕。
随后他跟记者聊起云南技术创新人才纪开萍这个人。
她是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10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才为驱动、以创新为引领,逐步成长为野生食用菌人工培植领域科技创新领跑者和人才主力军。
打破固有思维,提出新思路
2001年,她在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便开始着手研究西双版纳特有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研究伊始,我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查明绝大多数可食用的牛肝菌都是外生菌根菌,这意味着它们需要与特定的宿主树共生,由宿主树提供营养,才能出菇。但经过多年的实验室观察和大量的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这一种云南南部特有的黑牛肝菌,与其他常见牛肝菌有着显著区别,于是她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地提出,黑牛肝菌脱离宿主树的人工栽培是有可能实现的!从此,她就一头扎进了这项没有前人成功过的研究领域里。2011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在简易菇房及大棚条件下黑牛肝菌的袋栽模式。
(文笔精华杂志社总编朱超群给这家集团老总石建极赠送新书。)
立足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2013年,我们上海宏博集团投资成立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公司就树立了“十年磨一剑”的理念,允许前十年作为黑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的研发阶段,这与纪元萍当时的想法一拍即合,也使她毅然放弃了稳定的科研院所工作岗位,走上了充满希望,同时也充满艰辛的创新创业之路。为了将最高品质的牛肝菌送到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上,她和公司下定决心走工厂化栽培的路线,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研发的不再是某一项单一的技术,而必须是一整套的技术体系。2013年,景洪宏臻首期投资6000万元,建设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研发实验室及基地。
为了提高工厂化栽培中的机械化程度,必须抛弃袋栽模式,以瓶栽模式代替,而与之相匹配的原料配方、菌种繁殖、环境工艺、设施设备等均需要从头进行研发。在这一时期,她顶住巨大压力,废寝忘食,除了继续针对黑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下足功夫,也开始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研究厂房设计、机械设备的运作原理,从总体上规划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的技术蓝图。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初,景洪宏臻追资4000万,对研发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对厂房设施、生产设备、环境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她发现利用野生黑牛肝菌直接驯化的菌株其实并不适宜工厂化大规模的栽培模式,能够使用的期限仅仅1~2年,要想获得稳定的生产菌株,必须进行人工育种。为此,宏博集团在研发部门下成立育种小组,专门进行黑牛肝菌的杂交育种工作,且不计成本地支持菌种选育实验。
2017年,我们景洪宏臻再次追资1.2亿元,扩大改造试验基地,设计生产规模为每天6万瓶,预计产量为每天6吨新鲜牛肝菌。2019年,该基地成功实现了稳定的满负荷生产,这也标志着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获得了成功,景洪宏臻成为了当时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牛肝菌规模化、周年化生产的企业。2013年到2019年的六年时间里,石建初和他的研发团队不畏艰难,夜以继日的辛劳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由生产菌株、工厂化设施、环境工艺和保鲜运输四大核心技术构成的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020年,景洪宏臻每天生产20万瓶、日产20吨鲜牛肝菌的工厂化栽培基地在景洪市大勐龙镇开工建设,并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2023年每天有26吨鲜牛肝菌供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宏臻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心系乡村振兴事业,以产发展带动就业创业,解决附近村寨约380人就业,促进村寨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人才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人才强企,实现成果转化
纵观宏臻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研发团队不断成长的过程。在黑牛肝菌的研究过程中,我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云南省富民强县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共计17项。获得奖项包括2018食用菌行业国际级奖项——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学会 创新奖”,2021年云南省专利奖二等奖,2021年云南省第四届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2021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先后获得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云南省第十一批技术创新人才,西双版纳州十大农业企业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宏臻团队共申请专利47 项,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9 项,发表论文11篇。石建初常对他的研发团队说“工作8小时,出不了科学家”,这更是每个职工一直以来恪守的工作态度,而这一路走来,他们一直在努力打破思维定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石建极相信这是每一名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同时,石建初和他的团会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所有新技术突破、进步都离不开人才,更何况宏臻公司走的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做的是没有前人做过的事。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他们将坚持以人才发展驱动企业进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依托优越的人才政策,着力在引进高尖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上下功夫,营造尚贤爱才的人才氛围,打造爱才敬才的公司文化,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10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才为驱动、以创新为引领,逐步成长为野生食用菌人工培植领域科技创新领跑者和人才主力军。
打破固有思维,提出新思路
2001年,我在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便开始着手研究西双版纳特有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研究伊始,我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查明绝大多数可食用的牛肝菌都是外生菌根菌,这意味着它们需要与特定的宿主树共生,由宿主树提供营养,才能出菇。但经过多年的实验室观察和大量的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这一种云南南部特有的黑牛肝菌,与其他常见牛肝菌有着显著区别,于是我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地提出,黑牛肝菌脱离宿主树的人工栽培是有可能实现的!从此,我就一头扎进了这项没有前人成功过的研究领域里。2011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在简易菇房及大棚条件下黑牛肝菌的袋栽模式。
立足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2013年,上海宏博集团投资成立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公司就树立了“十年磨一剑”的理念,允许前十年作为黑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的研发阶段,这与我当时的想法一拍即合,也使我毅然放弃了稳定的科研院所工作岗位,走上了充满希望,同时也充满艰辛的创新创业之路。为了将最高品质的牛肝菌送到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上,我和公司下定决心走工厂化栽培的路线,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研发的不再是某一项单一的技术,而必须是一整套的技术体系。2013年,景洪宏臻首期投资6000万元,建设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研发实验室及基地。
为了提高工厂化栽培中的机械化程度,必须抛弃袋栽模式,以瓶栽模式代替,而与之相匹配的原料配方、菌种繁殖、环境工艺、设施设备等均需要从头进行研发。在这一时期,我顶住巨大压力,废寝忘食,除了继续针对黑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下足功夫,也开始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研究厂房设计、机械设备的运作原理,从总体上规划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的技术蓝图。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初,景洪宏臻追资4000万,对研发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对厂房设施、生产设备、环境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发现利用野生黑牛肝菌直接驯化的菌株其实并不适宜工厂化大规模的栽培模式,能够使用的期限仅仅1~2年,要想获得稳定的生产菌株,必须进行人工育种。为此,我们在研发部门下成立育种小组,专门进行黑牛肝菌的杂交育种工作,且不计成本地支持菌种选育实验。
2017年,景洪宏臻再次追资1.2亿元,扩大改造试验基地,设计生产规模为每天6万瓶,预计产量为每天6吨新鲜牛肝菌。2019年,该基地成功实现了稳定的满负荷生产,这也标志着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获得了成功,景洪宏臻成为了当时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牛肝菌规模化、周年化生产的企业。2013年到2019年的六年时间里,我和我的研发团队不畏艰难,夜以继日的辛劳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由生产菌株、工厂化设施、环境工艺和保鲜运输四大核心技术构成的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020年,景洪宏臻每天生产20万瓶、日产20吨鲜牛肝菌的工厂化栽培基地在景洪市大勐龙镇开工建设,并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预计到2023年初,每天将有26吨鲜牛肝菌供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宏臻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心系乡村振兴事业,以产发展带动就业创业,解决附近村寨约300人就业,促进村寨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人才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人才强企,实现成果转化
纵观宏臻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研发团队不断成长的过程。在黑牛肝菌的研究过程中,我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云南省富民强县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共计17项。获得奖项包括2018食用菌行业国际级奖项——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学会 创新奖”,2021年云南省专利奖二等奖,2021年云南省第四届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2021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先后获得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云南省第十一批技术创新人才,西双版纳州十大农业企业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我的团队共申请专利47 项,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9 项,发表论文11篇。我常常对我的研发团队说“工作8小时,出不了科学家”,这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恪守的工作态度,而这一路走来,我一直在努力打破思维定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我相信这也是一名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同时,我和我们的团也会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所有新技术突破、进步都离不开人才,更何况宏臻公司走的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做的是没有前人做过的事。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我们将坚持以人才发展驱动企业进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依托优越的人才政策,着力在引进高尖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上下功夫,营造尚贤爱才的人才氛围,打造爱才敬才的公司文化,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过去,我们手头还有事情要处理,匆匆离开他的办公室。在返回的路上,营销部长马海强叮咛,你们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就可,不必写什么东西了,等到云南西双板纳基地考察回来再动笔也不迟。为牛肝菌这个新品,让全国更多消费者知晓,我还是决定连夜赶写出这篇谈话纪要。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