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潋滟处,雨场山村的诗意栖居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武穴市石佛寺镇与花桥镇共有的城塘湖碧波轻漾,如银链铺展于鄂东大地。隔水而望,雨场山村静卧花桥镇的青山碧水间,白墙黛瓦隐于樟竹葱茏之处,恰似一幅晕染千年的水墨田园长卷。这座与石佛寺镇王胜祖村隔湖相望的村落,正以乡村振兴之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水文章”。
一、山水为韵:自然馈赠的诗意栖居
雨场山之名,似藏一部未言尽的自然史诗。春来细雨润泽山野,夏至湖风轻拂稻浪,秋收渔歌惊起白鹭,冬藏霜色染透竹林。城塘湖的波光里,倒映着村民世代耕读的剪影:湖畔低丘如屏,护佑着阡陌纵横的沃土;蜿蜒村道旁,古樟与翠竹交织成廊,将炊烟袅袅的人家温柔环抱。
这片土地的记忆,浸染着湖水的灵性。传说中,先民们循水而居,借湖泽之利垦殖生息,将渔舟唱晚的悠然,化作村落绵延的血脉。而今,雨场山人的匠心,让这份诗意更添新韵:湿地边的观景栈道曲折通幽,湖畔露营地的灯火与星河辉映,连田埂边的分类垃圾桶,也成了点缀乡野的“生态小品”。
二、振兴为笔: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若说山水是雨场山的底色,那么乡村振兴的步履,则为这幅画卷泼洒出斑斓色彩。
漫步村中,49.6公顷新垦的耕地如棋盘般铺展,沟渠纵横间流淌着智慧农业的活水;昔日的泥泞小道,早已化作银杏夹道的生态步道,串联起白鹭翩跹的荷塘与青砖灰瓦的文化礼堂。更令人欣喜的,是那些悄然生长的生机——村头的五金作坊里,机械的轻鸣应和着田间的蛙声;湖畔民宿的露台上,游客手中的武穴酥糖与荷叶茶香,正将乡愁酿成产业。
2020年的那场风波,如今已成基层治理的注脚。当纪委监委的澄清正名会开在防控卡点,当“积分制管理”让垃圾分类成了村民争相参与的“时尚”,雨场山用透明与创新,将信任的种子播撒在城塘湖畔。
三、乡愁为魂:跨越湖水的深情凝望
对于隔湖而居的王胜祖村人而言,雨场山的变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赋予乡村的万千可能。
晨雾中,两村渔人隔水相望,撒网的弧线划破镜面般的湖水;暮色里,环湖绿道上的骑行客,正将“王胜祖—雨场山”的风景连成项链。老支书在文化墙上指点着村庄旧影,孩童在生态农场里辨识着有机果蔬的标签——这里既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厚重,也有现代田园牧歌的轻盈。
一位住建局退休老者常凝望远岸,他看见的不仅是白墙青瓦的新居,更是土地开发项目中精准测量的标高线,是高标准农田里智能灌溉系统的银色管网,是乡愁与科技在阡陌间奏响的协奏曲。
结语:一湖春水照未来
雨场山的蝶变,是武穴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当城塘湖的碧波载着游船划向远方,当“丰收大港”的汽笛惊起一行鹭影,这座村庄正以生态为砚、产业为墨、文化为纸,续写着鄂东大地的“富春山居图”。
愿每一个清晨,湖面的薄雾都裹着稻花香醒来;
愿每一盏灯火,都能照亮乡村振兴的崭新诗行。
(文/周中金)
注:文中土地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数据引自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信息,生态场景描写基于武穴市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提炼。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