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盈江
——写在2025年原云南省军区边防八团战友会之际
作者:郑义伟
第三篇
永恒的记忆
指尖划过悠长的时光,任岁月流转几多过往的滚烫,离开军营四十余载,人生的步履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一路前行。回望凤尾竹下绿色的军营,我们的身影从中缅边陲的大盈江河畔走过,每当月亮从高黎贡山上空隐没,那是我们把雪山垭口的朝阳迎进故园山河。青春的热血在边防哨卡流淌,韶华像白云一样飘落远方,把纯美的时光写进沉醉的诗行,只为心中的那份牵挂悠远绵长。光阴如箭几十年,虽然,我们走进了黄昏,可光阴冲不淡记忆的底片,也抹不去战友特殊的情感。即使我们的青春不再靓丽,腰身也不再挺拔,可我们依然能把激情挥洒,只要祖国——一声令下!
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盈江,在别离四十三年的时候,五百余名两鬓斑白的老首长、老战友相聚在魂牵梦萦的大盈江畔,重逢在奉献青春的地方。二百余名军嫂、军二代真实感受到了战友情是成熟酿就的经典,是真情浓缩的回味。喊一声老战友,胸膛里涌起一阵滚烫的暖流;叫一声老战友,脑海里闪过一串难忘的镜头。大榕树掩映的军营、哨所,那份眷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底。 3月19日11时,在联谊活动大会上,原八团团长崔廷相代表全团向与会战友、军嫂、军二代致答谢词。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老团长在现场专门介绍了我,他说:“我们团有许多人才,除了有画家、摄影师外,还有机炮连的郑义伟,他是一位在文学、音乐方面很有成就的兵,他创作了一首战友会会歌《盈江之恋》:
我爱彩云之南高原的早晨,还有盈江河畔梳妆的身影,我爱凤尾竹下秀美的竹楼,还有那唱山歌入梦的姑娘。啊盈江,祖国的西南边防,你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沿着高黎贡山我向你靠近。我愿是飞翔的雄鹰,盘旋在你蔚蓝的天空,我的追梦在美丽的大盈江,伴随心海激荡起涟漪…… 我多次在手机里听他演唱这首体现军旅情怀,让人感受到所蕴含的军人对边疆、对军营真挚情感的歌曲,这是边防嘹亮的号角。
聚会归来,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二十余位战友与我联系,他们说今后只要有战友聚会,就唱这首你为八团、为战友创作的《盈江之恋》,战友们让我把歌曲加一个副标题,“八团战友会会歌”。这样会让我们更有一种荣誉感。我回答:“这事必须得到团首长的同意”。我立即向政委张云芳作了汇报。张政委说:“你是一位热心且有创作才能的人,很敬佩你,也支持你把此事办好,我愿尽自己的努力。我意见:“一是词和曲要体现边疆、八团的特点;二是有利于普及,便于在战友和军二代中传唱”。我回答到:“词曲均达到了要求。” 原八连指导员林发茂代表筹委会文秘组,介绍了经文秘组共同努力为盈江战友联谊会准备的一本电子书及三个电子视频的同时,又隆重介绍了我,他说:“团机炮连四班副班长郑义伟,退伍到铁路公安工作后,发扬传统,保持本色,成绩显著,九次荣立三等功,成为公安高级警官,跻身公安作家、诗人、音乐家行列。他先后出版诗选集《踏着月色的脚步》《借一束月光的温柔》,报告文学集《翱翔吧!雄鹰》。筹委会特意安排他向团首长和会务组的部分战友签名赠送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诗选集《借一束月光的温柔》。聚会期间有喜欢郑义伟作品的战友,会后请与他本人联系…… 3月20日,我和原三连指导员雷自安、老乡战友韦光发、付康林等四十位战友与军嫂,沿333省道蜿蜒盘旋的山路到前沿哨所三连铜壁关。走进军营,激昂的军号依然还在耳边回响,回首戍边卫国的第二故乡,光辉的历程,在凤尾竹下排列成绿色的诗行,远去的记忆停留在遥远而葱郁的盈江河畔。打开尘封已久的军旅记忆,脑海里留存那些濒临消逝的往昔,是那片深情厚重的土地,那里有我年少的欢笑和泪水,成长的梦想与走过的足迹。眼前浮现出的是那段火热的军营生活,训练场上的流汗流泪,节假日在营房中、在大榕树下我弹着吉他把歌儿唱,军营里、树荫下回荡着那纯真的笑声与激昂的旋律。训练场上,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整齐的口号声迸发出力量,震撼边关!那整齐的步伐是青春的节奏,更像是冲锋的号角。午夜急促的哨音,两分钟内全副武装,没有光亮,只有快速跑动的身影。五公里的急行军是怎样苛刻的考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在凤尾竹下阴冷潮湿的哨所旁,在飞沙走石的行军途中,在密林丛中的练兵场上,一幕幕如电影闪过脑海,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军营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绿色年华的身影。
这么多年了,我常把故乡留念,我也把哨所思念,故乡有我多情的姑娘,哨所有我巡逻的伙伴;故乡是我生长的地方,哨所是我成长的摇篮。这么多年了,每当我想起遥远的边疆,我会沿高黎贡山的方向,大盈江的河水一直在我心海流淌,橄榄绿的军装永远在我梦里缠绕。激昂的军号与嘹亮的军歌依然还在耳边回响。虽然,离开边防部队已有四十三个春秋了,但我那载入历史的军营生活仍似一股小溪,流淌着、回旋着、集聚着,最后汇成了一条蔚然可观的河道,带着青春的步履、带着美好的憧憬、带着人生轨迹,绵延起碧色的涟漪,舒卷起银色的浪花,在情感深处产生共鸣和激荡。 光阴流转多少岁月过往的滚烫,在南疆骄阳似火的中缅边境线上,奔流的盈江河水在我心海流淌,橄榄绿永远在我梦里缠绕,界碑前的哨兵,汗水流淌把哨位浸彻。四十多年了,我曾两次回到界碑深处,回到难忘的第二故乡,每一次回到这里,都会有一种激动,这里的每一寸沃土、每一片竹林、每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每一棵大榕树,都会勾起我酸甜苦辣的回忆。
穿过橄榄绿的人啊,如今,已步了一个甲子的年轮,风霜雪雨几十载,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面孔,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当年那些英俊潇洒的战友,如今,腰身也不再挺拔,已是两鬓斑白,满脸风霜,眼前闪过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无法掩盖岁月的痕迹。四十余载的青春年华,每一程都是惊涛骇浪。如今有的战友身影不再,音容不再,那些陌生而亲切的名字,有的淡出了视线,有的刻进了墓碑。走过时间考验,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当初的誓言。我深信,哨所、猫耳洞、坑道会记住我们,南疆那片热土,南疆那片热土会记住我们。 有一面旗帜闪耀着荣光,有一支钢枪伫立在哨所旁,有一双眼睛日夜注视着前方,有一群名字镌刻在界碑上。当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忠诚是写在大地上的和煦春风;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忠诚是写在人们睡梦中的甜蜜果实;当边关燃起烽火的时候,我们的忠诚是写在枪林弹雨中的热血诗行;当清晨放飞白鸽的时候,我们军人的忠诚是写在阳光里绿色的橄榄枝。
钢枪,是战士坚硬的诗行,热血里跳动的韵律是鲜红的意象,一排排子弹铺成的路,是军人冲锋的地方。曾记否,在目光触及不到的凤尾竹下,在挥洒激情的日子里,我和战友们手握一杆钢枪,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守卫着中缅边防绵延215公里的国境线上。 红土南疆的夜晚,哨位把胸脯挺成一抹剪影,军人的忠诚,是一首无言的诗。把爱融进祝福,把忠诚刻进不朽的丰碑,红土南疆闪光的军徽,那坚如磐石的中缅边防哨所,永远有我们曾经血染的忠诚。我们以炽热的情感抒写士兵的情怀,我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的事业,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祖国和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完)
2025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