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卫民
又是一年清明,还有多少人记得1979年2月那场对越自卫反击,那些为祖国尊严献出生命的战士。他们大多正处于二十岁左右的花季,46年前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花朵一般的年龄。春天,火红的木棉花又将开放,让我们一起在熟悉的旋律中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让我们世世代代都铭记那些为祖国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灵,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歌颂英雄赞美英雄。
今天,我们工兵十四团参战的战友们,在李启峰参谋长帅领下,从陕西武功又一次出发,赴老山去追忆那段曾经用生命为之奋斗的地方,去缅怀先烈,去寻找自已曾经战斗的岗位,他们践行者的身份,一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是中国魂的壮举,将祖国的安宁装心中。
他们一路奔波,耳边再次听到《再见吧,妈妈》,聆听着《血染的风采》,同唱着《十五的月亮》,回想在猫耳洞哨所中《望星空》的心情。为我们这一代人传唱,激励一代人的奋发图强;长达十年的战争,战士们牺牲无数、受伤无数、战后身心出现的问题无数,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伟大的老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记忆,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源泉。老山精神源于一九七九年的中越自卫还击战,以及八十年代的两山战役,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中国边防军民以无比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在那片充满硝烟与炮火的土地上,无数英勇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安全与尊严。他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与强大敌人的双重挑战,始终保持着高昂斗志。展现出非凡勇气与智慧。正是这种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态度,使得老山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山精神并未随风消散,反而愈加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之志永远不会过时。只有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样的优秀传统,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老山再过四十年还有老兵来看他们吗,这是一个灵魂的共鸣。
清明时节雨纷纷,人间念故人。愿为祖国安宁的战友安息,愿身边的亲人安康。所有的思念都将化作心底的光,照亮前行的路。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战友群里的互动情况截图
烈士殉难处祭奠
《七旬老兵千里祭英烈:119颗赤子心重返南疆》
贾中朝
滇南晨雾未散,一支沉默的队伍已踏上老山盘山道。原工兵十四团老参谋长李启峰身着褪色军装,胸前的三等功勋章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这位74岁老兵率领由119名参战官兵、跨越2500公里,第三次重返昔日战场。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当李启峰老参谋长颤抖着展开泛黄名单,6个名字如惊雷滚过山谷。白发苍苍的老兵们以军礼回应。
这支平均年龄63岁的队伍,用1天重走工兵团战时路线。临别时,李启峰参谋长向着陵园敬出标准军礼,阳光将他的身影投射在纪念碑上,与镌刻的"军魂永驻"熔成永恒。
如今,祭奠团已踏上归途。这支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队伍,不仅带回了南疆红土,更让年轻一代触摸到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正如老参谋长所言:"只要还能走,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作者简介】贾中朝,男,汉族,1958 年8月出生,陕西省潼关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8年5月至1982年1月在工兵十四团历任战士、班长、政治处书记、3营7连3排长。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在徐州工程兵指挥院校教员队进修培训学习。1984年3月在兰州军区工程兵教导大队地爆教研室任教员。1985年7月任副连职教员。1985年10月任工兵十四团地爆连连长、3 营副营长。1993年10月转业到西安市税务局。在部队期间多次受到兰州军区工兵部表彰为“四会”优秀教练员,带兵训练的优秀先进个人,并被破格提干,荣立三等功1次。现为工兵十四团战友会副秘书长,十四团陕西战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老七连战友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