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同福
我的祖籍村,乃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翠飞村(古称翠飞里、明初(1368年)建村,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因处河湖之畔、夏秋芦苇翠绿随风摇曳、翠鸟飞起而名。
祖族村位于泰沂山脉东麓柳山之阳,汉代朱虚古城之北,村西平坦开阔,村东丘岭相伴,名孟津河临村而过,风景优美。柳山镇以柳山而名,柳山海拔315米,山顶周边高,中间凹,盆状山。古代为屯兵、匪寇聚集之地。据传柳下趾曾屯兵于此,据考《水浒》中的清风山(寨)即指此山(寨)。
柳山镇现有21个行政村,总人口4·18万人。翠飞王氏一族,即涉15村、近万人,约占柳山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翠飞里历史积淀厚重,人才辈出。明代六世祖王佐才,祖孙三代三进士。现东、西翠飞村有省部级1人、厅局级1人、师职2人、处(团)级x人,科股级若干人。
六世祖、王佐才(1569一1625年),字志伊,号鉴衡。该祖幼即聪敏,早受书,日诵万言,博学善记。童子试屡列前矛,20岁中秀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高中丁未科黄士俊榜2甲第41名进士,是年39岁。即授为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名),后督税浒墅关(近苏州)。又授户部河南司主事、升户部郎中(正五品)。郎中任上,敢犯颜直谏,一时名重朝迋,曾力阻有名的"福王超封"事。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王佐才被任命为陕西省右参政(从三品)分巡西宁道。西宁乃古湟中地,东西狭长,孤悬三千里,为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边关要塞,官兵仅数千人,且老弱病残,粮饷不继,外侵不断,内乱时发,历称难治。王佐才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深感责任重大。上任后,搜乘简练,扼要设奇,击退了西羌的入侵,收复了哈密,且委曲羁縻,恩威并施,很快西部边境呈现了安宁的局面。此后佐才又立治边之法,令部队垦荒种地三千亩,年收粮万斛(约100万斤),解决了粮响缺乏,提高了士气,节省国库开支数万两。佐才同时恩威并举,将庄浪一带赋税中个人所得羡余700余两银,全部散发将士,将士感恩听命。其时,万历昏庸,奸宦魏忠贤当道,朝廷呈强弩之末,东北、西南相继少数民族起义。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今四川叙永一带)土司奢崇明起兵反抗朝廷,并迅速占领重庆、泸州一带,迠国号大梁。朝廷急议,认为王佐才有靖乱之才,遂任其为四川按察使(正三品)赴川靖乱。王佐才即率部、携家眷,匆匆上路。之后,西域火落赤部闻王佐才已离任,随起兵大举进犯西宁、凉州一带。朝廷接急报,不得已八百里快骑急令王佐才回师返任救急。时王佐才刚过剑阁(今广元市),接令后,率轻骑昼夜兼行返,至,遂向火落赤部展开实袭,斩其头领数名。该敌不意王佐才突然返,惊曰"王家军飞还耶",遂全部乞降。捷报至京,按军功,应大拜(吏部推荐为延绥巡抚、正二品),由于魏忠贤作梗,仅升其为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继续留任西域奔波,继续率王家军为国守疆拓土。之后王佐才劳累过度,病死于西域。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迠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籍村(翠飞王氏母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日新月异,辉煌发展,现为柳山镇中心社区村。
后记:我本人.有幸于1972年11月应征入伍,部队驻地一青海民和县。那时七十年代初,初、高中没有历史、地理课,不曾想当兵当到了六世祖、王家军的辉煌之地。后期探亲、转业回原籍后逐步了解了一些历史,并记起了儿时翠飞王氏家族请影(王佐才及王家军的影相),全套影相12幅,一式两套,楠木板制成,猩猩血(永不变色)而记,西域一套、家族一套。老人们讲,影相是随王佐才逝后棺椁东归时带回家的,佐才葬于翠飞老林(墓地面积一百公顷、有孔林之风)居中靠前,祭堂之后,大墓前立有巨碑,碑由巨龟(赑屃)底座、青龙(蟠螭)上罩。
佐才影相初归,存展于东翠飞,之后辛寨公社王家楼支系几村请过去,文革前(1964年)翠飞支系请回,先至柳山魏家庄,再至东翠飞,在东翠飞展览数月,后保存于东翠飞,直至革被毁。从魏家庄请到东翠飞那天,三里路程用时四小时多,沿途礼炮震天,鼓号齐鸣,幡帳蔽日。
我在青海服役十五年,期间经历野营拉练、军事训练、施工、抢险、外出学习等等,加之转业后的二次西部考察、受邀访问,足迹可以说基本遍布了西部地区,也可以说对西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西部边陲浩翰广袤、民族杂居、人文复杂、边境难扼,令人印象深刻。亦遥想明代六世祖王佐才于西宁、凉州任上的艰难,为朝迋御边固防的不易。六世祖是非常伟大的功臣、忠臣,功德圆满的封疆大吏、民族英雄。非常值得崇敬!
此文献给我翠飞村族人老少,让我们共同缅怀祖上功德,传承精神,奋力新征程。亦献给青海民和原工兵十四团的战友们,让我们为曾经西部御边而光荣自豪!传承历史,意义广大,功德圆满!
祝西部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
【附件】 1、↓王佐才入朝历任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事迹摘编三则
3、↓佐才祖封誥影印件
↑明朝陕西右布政使王佐才故里
↑山东王氏家族的来漂与历史
↑青海省十大姓氏之王氏
↑柳山之阳柳山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