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才赏析:题竹子(佚名)
亮节领风骚,品尊三友,名列四君,引高朋啸傲林泉,六逸七贤齐拱手;
清流招毁誉,杜恨万竿,郑思一叶,任墨客激扬文字,千评百说只摇头。
赏析/杨玉才
去年,我在一本刋物上读到了这副平水韵楹联,随手抄之,当时忘记抄写作者姓名,故此填为佚名。本联,成功的用了六个典故,扩大了整体内涵,又用比、兴、自对、数字对、明喻、暗喻、一字领等等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而成,实属罕见。此联大概作于《联律通则》发布之前(韵脚即不符合马蹄韵也非鹤步错落有致格),但内容充实,以事言情,以景言情,内容不虚,读之受益匪浅!故开发出来,旨在与联友共享!
上联:首句“亮节”二字,直入主题,把“竹”拟人化了,其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且一语双关,亮节往往和高风连用,即汉语成语一一高风亮节;三友(松、竹、梅),四君(梅、兰、菊、竹)。句中自对十分得法而工稳。六逸:即“竹溪六人”,盛唐时期,以李太白为首,与山东名士孔巢父、裴致、韩准、张叔明、陶沔六人隐居于竹溪,世人传之曰“竹溪六逸”。七贤:即古今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竹林七子”的故事,魏晋时期以阮籍为首的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个名士,放荡不羁而于竹林里饮酒吟诗以唱和,真个不亦乐乎!此联文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引”字,为一字领,领起后六字句,新颖而不隔,我想,如果结尾七字句前头再加上起联接作用的三字领会更佳:“终赢得六逸七贤齐拱手”。君以为如何?
下联:“清流”暗喻“竹”,用了比兴手法,使该联更具有诗意,紧接着自对:“杜恨万竿,郑思一叶”。对应了上比:“品尊三友,名列四君”,奇也!巧之!上下对应读之也工整,正如李广志先生所云:联有时空美,视觉美,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本联可诠释之。“杜”指谁?显然是杜甫,盖因老夫子将赴成都草堂途中吟哦:“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根”是也!“郑”又指谁?细一想,只有清代郑燮堪当,他号称板桥先生,能诗善画。尤其是画竹称为一绝,更能写出竹子的秉性和神韵,请看他的七绝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西南东北风”。再看他题画竹中:“夜阑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流招毁誉”,是作者为竹子鸣不平,任杜工部怒骂,亦任郑县令表彰,竹子听到墨客的各种激扬文字后,千评万说只摇头(进一步拟人化),将竹子的高贵品德和与世无争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
如果根据《联律通则》中的六要素之“词性对品”“结构对应”等要求;风骚是汉语词语,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国风》和《楚辞》,属于并列结构;毁誉的“誉”字,用在这里是名词,毁为动词,这两个单词组合应属于动宾结构;另一方面,风骚也指风流,风为主语,流为动作,这用法古今一直沿用,如风流倜傥词组是也!再者:“齐”字本身是动词,也可转化为形容词。“只”字读三声时,是作为副词用的,亦可作为介用,“齐”对“只”词性不一致;但拱手对摇头极工整!瑕不掩瑜;从总体上说来,实乃是对联中的上乘之作。于是乎!赏析以与同仁交流学习。此仅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