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评论强调,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资产折射资本全球化与战略安全的内在张力。
中企在拉美布局港口、能源等基建,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强化物流通道、数字联通的核心战略,关乎中国与新兴市场协同发展的话语权。此类战略资产交易需构建“双底线”思维:既要评估商业逻辑,更须防范关键节点控制权转移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推进的基建协同模式,正为平衡市场效率与国家安全提供新范式。(186字)
【时事评论三】
理性审视资本运作背后的
国家战略安全考量
特约评论员: 韦民
近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企业出售全球港口资产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起跨国资本运作的常规交易,但因其涉及巴拿马运河这一全球战略咽喉的港口控制权,以及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基建布局背景,事件迅速被赋予超出商业范畴的深层含义。这提醒我们,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时代,任何涉及战略资源的资本流动都需置于国家安全视角下审慎评估。
一、战略资产的全球博弈本质
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其两端港口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锁钥"。中国企业深度参与运河扩建工程,中远海运等企业长期在此布局。此时港资撤离关键节点港口,客观上可能改变区域物流格局。国际资本对战略资源的掌控权转移,从来不只是商业问题,更关乎大国博弈中的战略支点重构。
二、资本逐利与国家利益的张力
跨国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本无可厚非,但当资本运作触及国家海外利益交汇点时,需警惕"商业中立性"话语背后的风险。近年来中企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地的投资经验表明,关键基础设施的权属变更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此次交易若导致区域航运主导权易手,或将间接影响中国与拉美"一带一路"合作的物流命脉。
三、构建风险防控的立体思维
该事件暴露出三个亟待重视的课题:
其一,对涉及"一带一路"关键通道的境外资产交易,需建立跨部门协同审查机制;
其二,推动中资企业加强战略性海外资产储备能力,避免关键节点受制于人;
其三,引导公众理性区分正常商业行为与国家安全红线,既要防范泛政治化解读损害营商环境,也要避免战略盲区下的被动应对。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既要尊重市场规律,更需以系统思维守护发展安全。此次舆论风波恰是一面镜子,既折射出国民对国家核心利益的高度敏感,也警示我们:当资本自由流动遇上战略安全考量时,唯有完善制度设计、强化风险预判,方能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825字)
共1011字 2025年4月6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