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妹子,我心中的荷花姑娘
——《乡妹子》《荷花姑娘》创作札记
李永水
《乡妹子》、《荷花姑娘》是我的两个歌词作品,赞颂朴实美丽的农家姑娘。写作手法一个侧重现实主义,一个侧重浪漫主义。然而这两个作品原型却是同一个人。她就是博兴县女词家周金玲。
我与周金玲相识在2005年,那是滨州市文化馆在我县组织的音乐创作采风活动。当时正逢我去济南参加国防电子机械工会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回到厂的第二天,音乐创作采风就采到了我们邹平八四工厂。邹平八四工厂是滨州市独一无二的民爆企业,也是全国首家建在平原上的民爆企业。出于企业的知名度和对民爆企业的好奇,他们早就想来一睹我们这家特殊行业的风采,我当然是巴不得了。就在这次采风活动中,我结识了敬慕已久的周金玲女士。

1991年周金玲(左)与著名作词家王健北京合影
周金玲,齐耳短发,年近不惑。可能是音乐人的缘故吧,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她一身的农村妇女打扮,给人一种朴实沉稳的感觉。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听县文化馆作曲家朋友李志邦说起过她,说她是咱们滨州市知名女词家。我呢,也多次在国家级《词刋》杂志拜读过他的作品。农村人装束,艺术家气质,文如其人,今天终于对上号了。所以我们这次相见彼此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通过短短两天的接触,她不但给我留下了勤劳朴实的农家妹好感,而且让我见识了才华横溢的女词家风范。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经常电话联系,交流作品,很是开心。电话中,她称我为老师。我郑重其事地对她说:“我只是比你年长十几岁,可论资历和水平,你应该是我的老师。你在八十年代初就多次在《词刋》发表作品了,而我仅在去年才发了一首作品,比你晚了整整二十年。二十年什么概念,五分之一世纪啊!”她一听我这话乐了。说:“哎呀,您还真会夸张,那好,咱就兄妹相称吧。”我马上应答道:“那你以后就直接称我为老大哥,我就直呼你金玲了。”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兄妹加词友的友谊交往。
通过大半年的电话交往,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作为农家妇女,除了操持家务外,还从事柳编,养过春蚕,还有十几亩粮田的劳作,有时还经常在本村一个厂子里打工。只有晚上才算得上是属于她自己的创作时间,累得很。但再苦再累,她的大度乐观始终挂在充满阳光的脸上。用她作品中的话说:再苦的话儿笑着说,再咸的泪水藏心内。因为我欣赏过她《乡妹子》、《黄士地》、《摘石榴》、《多想淋淋家乡的雨》等作品,一个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家女形象由远而近树立在了我面前。于是怀着对农家女的崇敬和祝福创作了与她同标题歌词《乡妹子》。这个作品与她的作品人称不同、立意不同,只是有的词汇引用了她作品原话。可以说里面全是她的影子,一个我心目中的乡妹子活脱脱跃然纸上:

多想踏上你劳作的黄土地/那满坡的庄稼可已成熟/多想踏上你忙碌的柳堤岸/那精美的花篓可正编织/啊!乡妹子,乡妹子/再苦的话儿你笑着说/再咸的泪水你藏心里/你把一生一世的情哟/深深溶进了黄土地∥多想走进你温馨的农家院/那甜甜的石榴可正露籽/多想走进你泛银的养蚕棚/那多情的桑蚕可正吐丝/啊!乡妹子,乡妹子/无须寻理由唱个你/无须找借口画个你/我用一生一世的爱哟/深深祝福着乡妹子
这首词一经面世,林相友、李东石等作曲家朋友先后谱曲。李东石老师还制作伴奏亲自演唱。我呢,也随着伴奏引吭高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乡妹子的敬慕之情。并把这些录音发给了周金玲,金玲呢,欣赏完录音不好意思的同时,连连说:谢谢,谢谢!从此更加深了我们歌声中的友谊。
2008年初夏的一天,我去滨州乡镇企业局办理业务。那天特别顺利,不到十点钟全部办理完毕。我想机会难得,去金玲那儿一趟吧。于是我打电话给她,她一听非常高兴,说在村后边的厂子里等我们。等我到了她厂子时,她早已在厂门前一片绿肥红瘦的荷塘边等我们了。她穿了一身普通的工装,只是脖子上围了一条红色纱巾在微风中轻轻飞扬,与荷塘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相辉映,叠印成了一道亮丽的诗画风景。我们在她的引领下来到她家,整齐洁净的农家院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她电话中常提到的那棵繁花似锦的石榴树,给了我一种洁净多彩的美感。进得客厅,各种傢俬布置的错落有致,井井有条。进得书房,她翻出了以往的作品,还有十几年前赴北京歌词培训班与闫肃、王立平、士心等歌词大家的合影。读着她的作品,看着他的影像,听着她的介绍,心头油然升起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崇敬羡慕之情。天已中午,她带我们去了村头一家饭馆招待我们。我们边吃边聊天,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就连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知道。好像老天专门为我们安排了这么充足的时间,这么幽雅的环境似的。但我们还是觉得话长天短,意犹未尽。出得门,金玲还是执意挽留我们,领我们冒雨驱车十多里赴董家庄董永庙一游。董永庙是三间古老式砖屋,屋前门楣挂了一幅落了色的“董永庙”三字匾额,不大的小院围了一圈爆了漆的铁栅栏,锈迹斑斑的铁门一把铁将军把守。看来没人管理,多少年无人问津了。虽然没能如愿参观,但却不虚此行。了却了我多年一直想前来拜访的心愿,亲眼目睹了她那一叠叠浸染着心血和汗水的文稿,更深切地了解了她二十多年不平凡的创作生涯,还有厂门前红纱巾与荷花相映的惊艳一幕,此行感慨颇多收获满满啊!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2009年夏天我接到滨州市文化馆通知,要我去参加《鲁北风情歌曲集》颁发晚会。我向厂长请了假,于当天过午乘厂里的车出发了。在路上我给周金玲打电话问她去不去。她说她也接到通知了,只是交通不便。我说我已在路上了,去接你吧。就这样我第二次来到她家,我们一块去了滨州。算是刚刚举行完颁书仪式吧,我们一看天不好,要下雨。也来不及看晚会了,于是打道回府。果然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我们转道到了周金玲家门口把她放下,回到厂已十点多了。
回想着两年间两次去周金玲家,都在夏天,都是下雨。可能是与夏雨有缘吧?雨中访友,而且是雨访勤劳朴实的美丽女词家,更有一种独特的感慨。于是那段时间灵感的火花熠熠闪烁,而且接二连三,先后创作了《夏雨.荷花》、《雨恋》和《美丽的约定》等作品。周金玲由此也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吧?我想。果然,在一次通话中她说写了一个《美丽的约定》。不约而同,心有灵犀,是一份天意,更是一种必然。几天后,我把两版《美丽的约定》打印,没署名,给同样爱好文学的同事好友刘伯贤鉴赏。对他说这是我的A、B稿,让他帮我把把关,哪一稿更好些。刘伯贤只是看了一遍,沉思了会儿,拿起一份说:“这一稿。”“为什么?”我一看是周金玲的那稿,问道。“这一稿含蓄,有深度,耐人寻味。”他直言不讳。噢,我明白了。从此,我愈加佩服周金玲思想的深遂,文笔的犀利,更有夏日荷花般美丽的内涵。所以那天下班路上路过我们厂101仓库斜对过那片荷塘时,又看到了美姿绰约的风中荷花,那红纱巾与荷花相辉映的画面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发挥到了极致的想象力让我随口吟诵出了一阙拟人化《荷花姑娘》:
那天我路过这片荷塘/看见了你呀采莲的姑娘/像亭亭的荷花绽放美丽/像涟涟的水面秋波荡漾/小船儿飘来了采莲歌声/鲜艳的纱巾随歌儿飞扬/最难忘阳光下回眸一笑/好一个水上天仙荷花姑娘∥今天又路过这片荷塘/只见荷花却不见姑娘/掬一捧无边荷塘月色/吟一阙千古爱莲绝唱/出污泥而不染高雅圣洁/濯清涟而不妖青纯芬芳/陶醉在诗画的人间仙境/恍惚间水上走来荷花姑娘。
《荷花姑娘》一经面世,先后在《西部词家》、《广播歌选》、《歌词世界》、《华人词家》等音乐期刊发表。作曲家朋友李东石老师为《荷花姑娘》谱曲,请专业演员掬水留香倾情演唱,还制作了视频。遗憾的是周金玲至今还没看到。我想有朝一日一定会让乡妹子——我心中的荷花姑娘当面欣赏,分享这诗和远方的浪漫憧憬和唯美祝福!

李永水,1953年5月出生,邹平市长山镇杏村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创作理念: 把词写在家乡大地上,把歌唱到乡亲们心坎上

李晓方,中共党员,热爱朗诵,热爱生活,愿与各位老师共同进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