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记散文
北街梦寻(四)
浙江东阳
徐 志 赓
智圆,钱塘人,师从精通天台三观的源清大和尚。一日,仆夫在寺里种竹时挖出一泓清泉,汩汩流淌、爽净甘甜。旧时,仆夫的社会地位非常卑微,智圆却认为,我佛众生平等,泉眼既由仆夫发现,当以“仆夫”之名命名才是。之后,杭州太守苏轼听说了此事,一向礼佛敬道的东坡来到玛瑙寺,亲口品尝了这口泉水,对智圆和尚的恢弘道德赞不绝口,写下了《腊日孤山访僧》诗,中有“天寒路远愁仆夫”之句。在今天的玛瑙寺里,尚留有 “仆夫楼”、“仆夫亭”、“仆夫泉”等等。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52年,宋高宗诏令在孤山建四圣延祥观,便将玛瑙讲寺,迁徙于葛岭的东麓。时僧人元敬、元复在整理拆迁的资料时,收集到了从东晋咸和到南宋绍兴八百多年间三十位杭州德道高僧的事迹,留下了传世的《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典籍,成为玛瑙寺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料。以后,玛瑙寺经历了几次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是周围的民居失火殃及池鱼。清在弘历时达到王朝的鼎盛时期,乾隆于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三次御游该寺,题诗留墨,得龙恩雨露而修建一新。这时,院中植腊梅数棵,其中一棵型态盘曲,风姿绰约的梅树,顽强地开放至今,被人称为“西湖腊梅王”。

《咏西湖腊梅王》
江南雪落北街湿,花开犹未报春迟,
历经百年多少事,老杆吐出新芽枝。
清末,玛瑙寺又经历了一次劫难,重建的寺院更恢弘大气,在西湖老照片上,还可以寻觅到它的殿顶。但在1929年的民国时期,为拓宽北山街的道路,当时政府仓促之间毁坏了玛瑙寺的前庭院落,只留下了大殿,延续到文革期间,就连这大殿也消失在革命的烟尘里了。

八十年代,整座寺院得以重新修葺圈拢,寺院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整修后的庭院,基本按原有的样式布局,亭台错落、楼阁明亮;草坪油绿、花坛芬芳;曲径蜿蜒、小路通幽,颇具古典江南园林的韵味。近代编纂了《台湾通史》史学家连横,曾在玛瑙寺里居住过,连战到访杭州时,每次必到玛瑙寺,并提出将玛瑙寺建成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场所。而连战的设想得到了大陆方面的认可。2008年5月,台湾财团法人国政基金会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签订了在玛瑙寺设立“连横纪念馆——台湾文化馆”的协议,并具体进行了实施。

3、江南文学会馆:
位于北山路95号,由岳庙旁与曲苑风荷对门的山路,拾级而上,就会看到巴金老人提写的“江南文学会馆”的石碑。上行到穗庐边,有个亭子,石亭中立着一米高的青铜铸成的巴金老人的手模,这是由北京现代文学馆制作,巴金女儿李小林赠予杭州的特别礼物,这个亭因此也叫巴金亭。从这里漫阶而上,高高石壁旁有座青砖雕砌的门楼,进得内院,树木幽幽、庭院深深,中有一栋青砖砌就的两层三开间的小楼,这就是凝聚着浩浩文气的江南文学会馆。

这座别墅原为江南名士绅江曼锋,于1934年所兴建的私人宅院,意在来浙时与好友学者陈叔通、马寅初举行酒会清谈之用,松沪抗战后,江家离开杭州远遁,房屋由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居住,建国后收归国有。巴金对西湖情有独钟,每次来杭都要临水而住,并在此写下了大量的文章。1994年他写字已经很困难的了,在汪庄,还提笔留下“西湖永在我心中”的墨迹,表达自己对西湖的眷恋之情。在江南文学会馆里,留有巴金各个时期的影像资料,及在西湖边创作时的手稿原件,巴金赠给浙江作家的书籍等,这些珍贵史料大部分来自巴金研究会和他的女儿李小林女士的奉献。

4、龚文千别墅:
北山路97号的龚文千别墅,是一幢别致的依山面湖房子,座北朝南两层两开间的二百平方米的私家小别墅,形状方正,用大块石材垒砌房基,水泥挑缝,上起砖墙施白灰;绿色的门窗都内陷凹进,砖垛修边。楼的外立面是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大坡顶的屋顶,上覆青黑小瓦,角度依山势而倾斜。
这座风姿绰约的别墅设计师,是龚文千,退休前,龚老是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建筑设计师。他早年就曾对西湖周围的建筑造型,杨公堤的维修,扩大湖区面积等提出过自己的真知灼见,现在龚老的愿望全都变成了现实。

【第四部分完,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