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诗中有画——题画诗寻迹/罗兆熊
诗中有画——题画诗寻迹/罗兆熊
精华热点
诗中有画
——题画诗寻迹
文/罗兆熊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诗与画如同两
条蜿蜒的溪流,各自流淌,却终在文人
的笔尖交汇。 题画诗,是画的灵魂注解,
也是诗人情感的倾诉。
唐代,诗画交融的帷幕正式拉开。李
白于司马承祯遗画前挥毫《上阳台帖》,
墨迹如云烟,诗情似流水,成为现存最早
的题画诗真迹。杜甫更以《画鹰》一诗,
将苍鹰的凌厉与志士的豪情交织,令画中
鹰“竦身思狡兔”,诗画同辉,气韵撼人。
宋代的文人画兴起,诗与画不再隔帘
相望。苏轼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将王维的山水意境凝结为永恒的美学
标尺。他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
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虚写实,
以诗补画,令失传的画作在文字中重生,
至今春意盎然。
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在《腊梅山禽
图》上题诗:“已有丹青约,千秋指
白头”,诗书画三绝初现雏形,如梅香沁
入绢帛,宣告文人画时代的来临。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上,墨痕似
雪,诗心如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
清气满乾坤”。诗与画在留白处对话,孤
傲与高洁跃然纸上,成为文人精神的
绝唱。
明清之际,徐渭以狂草题《墨葡萄》
,自嘲“笔底明珠无处卖”,将困顿化为戏
谑,诗、书、画如烈酒泼洒,酣畅淋漓。
郑板桥更以竹石为骨,以诗为魂,“咬定
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化作士人的风骨
宣言,画中竹枝的每一笔震颤,皆是民
间疾苦的无声呐喊。
明清文人画中,诗不再是画的注脚,
而是与笔墨共生的灵魂。沈周在《两江
名胜图册》中以诗点景,唐寅于《秋风
纨扇图》上题“花开不知人已去”,借美
人之扇叹命运无常,诗与画在留白处
相拥,哀婉如秋叶纷飞。
至清代,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
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已超越物象,直抵
民心。他的“六分半书”歪斜恣肆,却与竹
枝的倔强浑然一体,诗、书、画如三股丝
线,织就一幅士大夫的精神图谱。
题画诗,是墨色与诗心的缠绵,是视
觉与想象的共舞。从李白的“墨迹如云
烟”到齐白石的“蛙声十里”,诗画始终在
虚实之间寻觅永恒。诗为画续命,画为
诗赋形,二者在宣纸上共生,成就了东
方艺术独有的意境之美。
其实,千年流转,那些题于画角的诗
句,早已化作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密码。当
我们凝视一幅古画,读一行题诗,便如推
开一扇时空之门:墨梅依旧清冷,竹枝仍
在风中挺立,而诗人的叹息与豪情,依旧
在纸上游走,生生不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