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六
聊发少年狂
李 皓

在京城冬日的一片祥和里,春节的喜庆如温暖的炉火,弥漫在吴伯箫与家人团聚的空间。1974 年的这个春节,于吴伯箫而言,满是欣慰与欢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交织着窗外的鞭炮声,年味儿格外浓郁。
次子吴光玮从陕西插队回京,顺利安排上工作,那兴奋劲儿仿佛整个世界都亮堂了。吴光玮满脸朝气,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不停地跟家人分享着对新工作的期待。小女儿吴陆一在吉林被推荐考取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如同一只即将振翅高飞的雏鸟,带着家人的骄傲和自己的梦想。这一连串的好消息,让吴伯箫的心情如春日暖阳下解冻的溪流,畅快奔腾。
春节刚过,吴伯箫便如同焕发了第二春,那股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儿,全然展现出来。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热情,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每一个文字、每一项任务,在他眼中都如同珍贵的宝石,值得精心雕琢。
1974 年 7 月,吴伯箫踏上前往上海公干的旅程。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于他而言既是工作的舞台,也是感受时代脉搏的窗口。在上海的一个月里,他穿梭于各个工作场所,忙碌的身影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8 月,他来到上海六里人民公社调研。田间地头,他与朴实的农民亲切交谈,那专注倾听的神情,仿佛要从他们的话语中挖掘出最真实的生活智慧。农民们讲述着公社的发展,吴伯箫认真记录,时而提问,时而点头,他的思绪随着农民们的描述不断延展,仿佛看到了农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1975 年 6 月,吴伯箫又踏上前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路途。大寨,那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代表,吴伯箫怀着崇敬与求知的心情走进这片土地。他看着大寨人在艰苦环境中创造的奇迹,心中感慨万千。大寨人的坚韧与勤劳,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奋斗精神的更深层次思考。
1975年7 月,他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出版工作会议。会议上,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吴伯箫积极参与讨论,他的见解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独到而深刻。他认真聆听每一位发言者的观点,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兴奋地与旁人交流。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广阔前景和自己肩负的责任。
1975年9 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时,校园里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吴伯箫穿梭在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与师生们交流。他看着年轻学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他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那和蔼可亲的模样,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1975年10 月,吴伯箫乘火车开启了漫长的出差之旅。先是一路不停赶至广州,归程则在长沙、武汉、郑州停留调研。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走过四个省、七个市,走访了十二所大学。每到一所大学,他都如同探寻宝藏的探险家,深入了解大学的教学与学术情况。在火车上,他望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中思考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每一次与大学师生的交流,都如同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期待着未来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1976 年 7 月,吴伯箫来到大连出差。这座海滨城市的清新与活力让他精神一振。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他偶尔会走到海边,听着海浪拍打着沙滩,思绪也随之飘荡。十多日后回到北京,又迎来了一个喜讯——长女吴海妮从山西忻县调回北京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吴伯箫看着长女,眼中满是慈爱与欣慰,家庭的团聚让他的内心更加充实。
1976 年 10 月,吴伯箫再次来到上海嘉定参加高等学校理工科英语教材会议。会议途中,一位女同志看着已 70 岁却依旧精神矍铄的吴伯箫,半开玩笑地说:“你走得动么?走不动的话我们大家抬着你。”吴伯箫爽朗地笑了起来,立刻回答:“走得动,我还可以跟你比赛呢。真是走不动的话,一定接受你的盛意。不然,那我不是叫不识抬举么?”那自信的话语,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颗年轻的心,始终在为事业、为家庭、为生活而热烈跳动着,“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在他的生命中从未褪色。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