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皇故居”(四)
最后看女娲氏。
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女蜗皆以人类之母、大地之母之身份出现。这一系列将女娲氏指向了母系社会。
《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天皇谓伏羲,弟读如娣。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我读此处,常有惑焉。古人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忌同姓血婚,故有"同姓为婚,其生不蕃"之论。古史既载伏羲女娲创立嫁娶与媒妁制度,又如何常有兄妹相婚之说,何其自相矛盾如此也哉!
后读《路史》之《太昊纪》,其中云:“女皇氏,㚿娲,云姓……太昊之女帝也,出于承匡……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婚姻,通行媒,以正万民之命,是曰神媒。”于是恍然,知女娲与伏羲异姓焉,则相婚顺理成章。
汉砖伏羲女娲交尾图
古之典籍,秦汉初期,女娲和伏羲同现,二者并列为三皇,《世本》前无典籍直言女娲、伏羲为兄妹血亲;自汉朝以来,有典籍直言伏羲为华胥氏之子,然清朝之前,无典籍直言女娲与华胥氏、燧人氏之间有父母子女关系。至清之时,《春秋族世谱》始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为《汉书人表考》与《通志•一•三皇纪所引》,清夏大霖《屈赋心印》亦有类似说法。
以此而断,华胥氏之时,女娲氏即存,二者同为母系氏族,不为母女,互相族外通婚,男子入对方氏族,故二族相联,成部落联盟。伏羲氏出现后,亦如此。后伏羲氏主导联盟,向父系转合,常娶女娲氏女,二者共同创立嫁娶与媒妁制度,相辅相成,为联盟核心。故伏羲氏之后,女娲氏亦称皇。其时,女娲氏亦转化为父系,男娶女嫁。后人不察,以为二者为兄妹血婚。
从典籍和女娲陵、庙分布看,女娲氏活动地域,大体分布于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陕西,东到山东西部之广大地域。
女娲陵存于多处,古之阌乡县黄河滨(风陵渡)有女娲墓(位于唐宋时陕西潼关县,山西永济县和河南阌乡县交界处,故亦有记入其他两县之记载),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侯村,亦有女娲陵墓。
至于女娲祠庙,则多甚。西华县为娲皇故都与女娲陵的遗址;汜水白玉岭有女娲祠、济源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有女娲山和女娲祠、信阳鸡公山上有女娲祠,陕西平利县有女娲山,上有女娲庙。
《路史》载:“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中皇山,一说在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涉县索堡镇,一说在古房州上庸即今陕西平利县,当以前者为是。
女娲氏兴于骊山的记载应是真实可靠的。乾隆《临潼县志》亦有类似记载:“丽戎国古女娲氏,继兴于此。”以骊戎的祖先为女娲氏,骊戎所居地便叫骊山。
《绎史》卷三引 《古史考》五曰: “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斑纹鹿皮叫丽,俪皮为礼,即用二条同斑纹的鹿皮为聘礼娶妻。骊、丽、俪同音。所谓女娲氏兴于骊山,即谓女娲氏于骊山一带辅佐伏義氏成就娶嫁媒妁制度,始居部落联盟居核心之一。
从现实视之,骊山北麓方圆百里之内,与女娲氏有关地名甚多。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人祖庙。”元以后讹为仁宗庙,今骊山最高峰有村名仁宗庙,临潼县仁宗乡以此得名。此人祖即谓女娲氏。
骊山西绣岭又有老母殿,传为汉武帝时女娲祠。殿上塑女娲氏,手持五色石,记于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骊山老母,实乃女娲氏之关中称谓也。宋敏求《长安》中有一则神话,涉及骊山之南洩湖来历,说“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携瓢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泣名咽瓢泉。”此老母原型即女娲氏。
女娲氏既兴于骊山一带,则蓝田一带亦为其核心活动区域之一。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红河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的李华村为古女娲村,所传应不虚也。
女娲氏后随伏羲氏东迁涡水、汝水,继伏羲氏为皇,余留在骊山一带的即为骊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