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黄土地 墨色铸辉煌——《缅怀中国著名作家路遥》组诗艺术探析撰文/马彦(二)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5日
在当代中国文学星空中,路遥以《平凡的世界》构筑的精神高原始终散发着璀璨光芒。2025年清明时节,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题诗词织就文学锦缎,用古典诗韵重构当代文学记忆。这组作品以严谨的格律框架为经纬,以黄土高原的时空坐标为底色,在七律、五律、词牌等多种文体中,构建起一座贯通古典与现代的诗歌纪念碑。通过对这组诗词的深入解析,我们得以窥见当代诗坛对路遥文学精神的独特诠释与艺术转化。
(一)地理基因的诗意编码
1. 在十首诗词中,"清涧"作为地理符号出现七次,形成贯穿组诗的核心意象。《七律·下平八庚韵》首联"陕北高原诞俊英"与《鹧鸪天》"清涧寒星照九霄"形成空间呼应,前者以全景式笔触勾勒黄土高原的苍茫,后者则聚焦星斗与寒星的微观宇宙。这种宏观与微观的辩证,恰似《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与改革开放大时代的镜像关系。
2. "黄河"意象的变形书写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翻香令》中"笔毫搅动大河愁"将创作痛苦具象为黄河浪涌,《七绝》里"椽毫卷动大河秋"则把时间维度注入空间意象。这种对母亲河的诗意改造,暗合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创作观,使自然地理升华为精神地理。在《山花子》"百万雄章黄土地"中,黄土高原成为承载文学巨著的天然稿纸,实现了地理空间向文本空间的完美转化。
对路遥生命轨迹的时空标记,组诗展现出考古学般的精确。《五律·下平七阳韵》"垦野知寒壤"对应其七年务农经历,《七律·上平四支韵》"九载锄禾谙异味"暗指《平凡的世界》九年创作周期。这种数字密码的运用,使诗词成为路遥年表的韵文注脚。而《天仙子》"碑铭陇坂接云霄"通过垂直空间建构,将路遥墓的物理存在升华为精神坐标。
( 二)创作精神的意象结晶
1. 组诗对路遥创作状态的呈现具有多重象征维度。《鹧鸪天》"锄冷月,淬孤标"中,"锄"字延续农耕意象,"淬"字引入金属锻造的现代隐喻,形成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诗意碰撞。这种意象嫁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路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创作姿态。《翻香令》"血铸陇云舟"以"血"喻创作投入,"舟"指文本载体,构成生命与艺术的等价交换公式。
2. 时间意象的运用凸显创作过程的史诗性。《七律·下平五歌韵》"六年秉烛苦情多"与"九载锄云耕笔砚"形成数字对仗,将物理时间转化为艺术强度单位。《山花子》"九载锄云星作伴"将星象引入时间计量,创造出天人感应的创作神话。这种时间修辞策略,使路遥的写作生涯获得了类似宗教苦修的神圣维度。
3. 对文学成就的意象转化充满现代性思考。《七律·上平四支韵》"世界文成白玉卮"以酒器喻茅盾奖杯,暗含创作如酿的深意。《天仙子》"世界魂凝白玉雕"则将文本升华为不朽雕塑,与《翻香令》"字魂魄,文章耀"形成魂魄互文的哲学表达。这些意象群共同构建起"文本永生"的现代诗学观念。
三、改革记忆的韵文重构
1. 组诗对改革开放的时代书写具有独特的历史纵深感。《七绝》"墨化春霖润九州"将《平凡的世界》喻为改革开放的及时雨,《翻香令》"化春霖、依旧润神州"则强调文学影响的持续性。这种"春霖"意象的双时态运用,巧妙衔接了历史现场与当代价值。《鹧鸪天》"碑立苍茫志永骄"中的"碑",既是物理墓碑,更是镌刻改革精神的历史界碑。
2. 对路遥获奖的文学史定位,诗词创造出仪式化表达。《七律·下平八庚韵》"丹心妙笔传寰宇"采用传统颂体句式,《天仙子》"世界平凡入碧霄"则以飞天意象重构颁奖场景。这种古今交融的颁奖礼赞,使茅盾奖超越了普通文学奖项,成为民族文化事件的诗意定格。
3. 在当代价值的转化方面,《山花子》"润新禾"与《鹧鸪天》"志永骄"形成农业文明与奋斗精神的意象链。《五律·下平七阳韵》"陇陌韵流芳"将黄土高原的道路转化为文化传播通道,《翻香令》"依旧润神州"则构建起文学滋养的循环系统。这些创新隐喻,使路遥精神在新时代获得了生长性阐释。
(四)诗体矩阵的时空架构
1. 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建的文学纪念碑群,在时空维度上形成了精密的坐标体系。从七律到五律,从《鹧鸪天》到《翻香令》,十种诗体如不同切面的钻石,折射出路遥生命的不同维度:七律的恢宏对应《平凡的世界》的史诗格局(第一首"人生巨著留青史");五律的凝练暗合陕北高原的质朴厚重(第二首"双峰擎日月");《天仙子》的灵动则映射《人生》的青春气息(第八首"世界平凡入碧霄")。这种诗体矩阵的编排,恰似现代建筑的钢架结构,在平仄经纬中构建起立体的精神空间。
2. 十首诗作的时间标注全部定格在2025年4月5日,这个未来时空的清明节点,既是对传统悼亡习俗的继承,更是对路遥文学遗产永恒性的预言。诗人在"清涧毓文光"(第二首)与"碑立苍茫志永骄"(第七首)之间架设的时间隧道,让路遥的创作历程(1949-1992)在诗词的永恒时空中获得新生。
(五)意象体系的拓扑生成
1.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黄土地-星斗-墨浪"意象群,构成了独特的文学地理学图谱。在拓扑学视域下,"黄原土"(第三首)、"黄土坡"(第四首)、"陇云舟"(第十首)等变异意象,实则是同一文化母题在不同诗体中的形变。这种形变遵循着分形几何的自相似规律:无论七律中的"十年血沃黄原土"(第六首),还是《山花子》里的"百万雄章黄土地"(第九首),都指向路遥文学根系深植的黄土文明基因。
2. 星斗意象的演变轨迹更具拓扑特征:从"射斗牛"(第六首)的原始形态,到"耀斗杓"(第八首)的进阶形态,直至"斗星光耀古原丘"(第十首)的终极形态,形成完整的意象演化链。这种演变暗合路遥从清涧寒门走向文学星空的升维过程,其间的每个拓扑节点都对应着特定的创作阶段:延川务农、延安求学、省城创作。
(六)苦难美学的符码转换
1. 组诗通过符码转换机制,将路遥的生存苦难升华为美学意象。在符号学层面,"锄禾"(第一首)向"锄云"(第七首)的转换,实现了农耕符号的艺术化变形;"秉烛"(第三首)向"淬墨"(第九首)的演进,则是劳动符号的诗意升华。这种符码转换在《翻香令》中达到极致:"黄原泪"与"青铜骨"(第十首)的并置,将路遥的生理病痛(肝硬化)转化为文学风骨的美学象征。
2. 数字意象的运用形成独特的苦难编码系统:"九载"(第七首)、"六年"(第三、四、九首)、"十年"(第六首)等时间符码,既是对创作周期的忠实记录,更是苦难积累的量化表征。这些数字在诗行间的排列组合,构成类似计算机程序的苦难算法:九(年创作)> 六(年病痛)> 十(年影响),精确计算出文学生命的能量守恒。
( 七)精神谱系的量子纠缠
1. 诗作中的"路遥-人物-读者"三重精神谱系,呈现出量子纠缠般的超距作用。在第三首"人生曲奏黄坡地"与第七首"魂归古渡涛声在"之间,高加林跪吻黄土的经典场景与路遥墓前的黄河涛声形成跨时空共振。这种纠缠效应在《鹧鸪天》中尤为显著:"锄冷月"(孙少平井下劳作)与"淬孤标"(路遥带病写作)的意象叠加,使创作者与创作对象在量子层面合而为一。
2. 组诗构建的文学场域中,每个汉字都是承载文化基因的量子比特。"白玉卮"(第三首)与"改革先锋"(第七首)的奖杯意象,"血铸陇云舟"(第十首)与"润新禾"(第九首)的传承意象,在量子叠加态中同时呈现路遥的生前荣耀与身后影响。这种量子诗学的表达方式,在"墨化春潮润九州"(第六首)的句式中达到物我两忘的纠缠境界。
(八)格律程式的现代转译
1. 诗人在严守传统格律的同时,实现了程式的现代性转译。在《天仙子》"世界平凡入碧霄"(第八首)中,将茅盾文学奖的现代评审机制(1991)与传统星象崇拜完美融合;《翻香令》"字魂魄,文章耀"(第十首)则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构了单字词为主的词牌结构。这种转译在平水韵框架内展开的技术革命,犹如在古琴上弹奏量子物理,既保持"下平八庚韵"(第一首)的传统音律,又注入"改革洪涛"(第一首)的现代节奏。
2. 对孤平、出韵等技术难题的破解,展现出数字时代的精密控制。"清涧毓文光"(第五首)中"毓"字的选用,既避免"出韵"风险,又暗含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星沉香未烬"(第五首)通过"香-烬"的嗅觉通感,突破视觉主导的传统悼亡诗范式。这种技术升级使传统诗体获得处理现代题材的新可能。
(九)结束语
1. 马学林这组诗词犹如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路遥文学宇宙的璀璨光谱。在严守古典格律的框架内,诗人成功植入了现代文学的精神基因,使传统诗词焕发出阐释当代经典的活力。那些在黄土地上升腾的意象,在黄河水中淬炼的隐喻,在星斗间流转的象征,共同编织成21世纪的文化招魂幡。这不仅是向路遥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精神谱系的诗性建构,在数字时代守护着人文价值的永恒星空。当我们在"墨涌新潮志未移"的诗句中触摸文字的温度,仿佛看见路遥笔下那些平凡而倔强的生命,正在平仄交替的诗行间获得新的重生。
2. 马学林的组诗在四维时空中为路遥建立了永不消逝的文学坐标:在经度上,从清涧到延安再到西安的地理轨迹被编码为"陇云舟"(第十首)的航行路线;在纬度上,1949至1992的生命历程被重构为"血铸陇云高"(第七首)的攀登曲线。当"斗星长耀古原丘"(第七首)的诗句在量子化的文学宇宙中持续震荡,路遥及其创造的文学世界,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星图中永恒闪耀的星座。这组诗词不仅是传统悼亡诗的现代转型样本,更是数字时代文学记忆工程的经典范式,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更丰富的维度和高度。
撰文/马彦(二)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