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音悠远
吴熙禄
吴花园村族兄熙成,参加革命后改名“伯箫”。此中的缘故,不得而知。姑妄说之吧:其中的“伯”字,是兄弟中排行“老大”的意思,符合吴伯箫长子的家庭身份;“箫”字呢,基于音乐感,应该是他对箫这种古乐器的音色,情有独钟、心界自照的缘故吧!
箫,作为中国的古乐器,音色没有唢呐的张扬,锣鼓的喧哗,然音韵悠远,若幽谷回声,最能触动人心。当其他乐器的音响戛然而止后,箫音却是不绝如缕,让人们会心地享受那份天籁的悠扬!读吴伯箫的散文,不就是在感受温馨的箫韵吗!
箫音,箫韵,传递的是吴伯箫为人的本色。文如其名。他平实清纯、娓娓道来的笔调,如清风明月,抚慰熏陶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虽为散文大家,一生传道授业解惑,然从未摆出正襟危坐的样子,为文如“闲拉呱”,“叙家常”般亲切。文脉若一股股清流,涌动在读者的心房!语丝绵绵,不绝如缕。其清新,如雨后的旷野,蓝天白云,高远旷达!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是伟大诗人李白《忆秦娥》词中的名句。借用其意境,把箫音比作吴伯箫散文的韵味,有些相像。当浸入心脾,融入肺腑的“箫音”由远而近,悠然响起的时候,有多少读者睡意顿去,伴一轮新月,手捧先生的散文,阅读、欣赏着,感味犹如香港文学研究社编辑人士评论的:吴伯箫“把散文作得像诗一样富有音乐美,像天籁一样自然而不露人工痕迹……”(1)
箫音,从远古,从延安,从北京飘来,绵延大江南北,缭绕“散文故乡”,音韵汶河两岸!古时的庙堂的“韶乐”,今日文坛的“箫韵”,连绵着华夏正声,不绝如缕!
2021年12月1日于莱钢金鼎花园
注:
(1)见子张《山屋轶话》325页。

作者简介:吴熙禄,网名“棋山风景”。1947年12月生。籍贯济南市钢城区里辛镇(原棋山管委)圈里村。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职教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论文《论自学》获1986年度省电大“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违背客观规律质疑》收入1990年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改革与建设的哲学》。1990年获“山东省职工教育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10月退休后,从事家族、地方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2020年被聘为《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顾问。现为《中国企业档案》杂志审读。之间曾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内部读物《汶水流情》《雁过留声》《玉壶冰心》《荣河纪行》《门槛记》《荣河遗爱》等。正式出版历史小说《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和散文集《天光云影》。其中大部分作品分别被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方志馆、南京市图书馆、济南市档案馆、莱芜区档案馆、钢城区档案馆、钢城区图书馆、莱钢档案馆等收藏。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