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首山
刘汉生
今日春光明媚,惠风和畅,便与战友黄岭相约,去襄城县他家中看望他九十三岁的父亲黄老前辈。随之与其一起驾车到首山一游。
襄城县的县名,源于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此地,故名襄城,几千年来延续至今,从未改动。首山位于襄城县境内,是八百里伏牛山在东北边的第一座山,故名首山。由于我生于襄城县,对故乡故土的情结较深,对环境的变化亦了然于胸。上到首山之顶,微风吹拂,远眺家乡的田地山川,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襄城县的土地肥美,粮食作物丰盛。除了小麦产量极高,秋庄稼长势也好,一到秋季,那谷穗沉甸甸地压弯着腰,产出的小米金黄喷香。玉米豆类、高梁红薯、棉花烟叶更是质地上乘。许昌是烤烟的盛产地区,黄金叶烟闻名遐迩,但主产区却在襄城县。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伟大领䄂毛主席亲临襄城县视察其烟叶,夸耀襄城县为烟叶王国,并鼓励当地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襄城县人每忆于此,骄傲之神溢于言表。我堂弟刘桂良承包百亩土地,秋季主要种植花生和红薯,种的花生除卖掉主产品外,其花生秧子打捆卖给养植牛羊类的客户,也是一项大的收入。种植的红薯,主要用于制作粉条。他的粉条不刻意包裝,由于原材料质地上乘,加之他为军人出身,在党有年,做事扎实可信,只要吃过他的粉条,必交口称赞,来年还来索买。
襄城县的水资源丰盈且十分洁净养人,不管是流动的汝河水还是地下水,掬其入口甜沁于心。汝河水自西过城边绕首山而东南,绵延在漯河汇入淮河。在山顶而望,如玉带飞飘于襄城县境内。襄城县原属许昌地区管辖,许昌市缺水,在襄城县的汝河截流较多的水量,用渠引入许昌。又在襄城县的范湖地区抽取大量的地下水引入许昌市内,致使水位降低,范湖人吃水困难,要打很深的水井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生产用水。在市管县格局形成之初,襄城县曾经有十年期归平顶山市管辖,后许昌市的用水调度不畅,又把襄城县划归许昌市。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已使许昌市大大受益,但襄城县向许昌市的输水渠道仍畅流不息。襄城县人民的善良和宽厚,由此可鉴。
在欣赏首山周边优美的环境之时,又听着黄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襄城县及首山的变迁。黃老先生是一九三二年生人,一米九的个子,身体健康,视觉和听力还很好。到他家时,他正驾驶一辆四轮简易电车载着从武汉来的客人在空气清新、环境如画的汝河堤上游玩。据老人家介绍,他记事时的首山比现在要高出四十多米。由于首山的石头质地坚硬,周边方圆几百里所用的做磨滚、碾盤、石槽、房屋的顶石所用的石材均产于此。黄老先生亦是一位集木匠、石匠、泥瓦匠于一身的民间艺人,人称黄老师。如今的首山则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山石造福于人的状况已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近三十年的封山育林,还给了襄城县人民一个休闲娱乐的美妙天地。山头上种植着大量的樱花树,爛漫的樱花在早樱开过之后,又一茬的樱花树又开了,粉纷嘟嘟的,着实喜人。靠南边的山坡上,漫山种植最多的是海棠树,间杂着桃树、梨树,红的像火,白的像雪,远处那阡陌交通,红房蓝瓦,白云飘于天际,又有谁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地陶醉其中?!
夕阳西下,相约进了一山上酒家。当时令的香椿炒鸡蛋、枸棒棒蒸熟后配以蒜汁、青炒地菜、河虾炒野韭菜、油炸小河鱼、烙糢、烙油糢、手擀面条端上饭桌,止不住的涎水就要流出,不善酒的我也同九十三岁的老人推杯换盏了几下。待华灯入于万家,首山边上屹立的佛塔闪耀着五彩光芒,我们则驾车下山。此时,有《声声慢 首山行》在此留念。
凭高极目,送暖春风,漫山雀唱莺啼。对此草芽初起,绿早红肥。清清汝水环绕,又山头房舍酒旗。忆领袖,更当年,鞭策忠言相期。展眼首山英姿,祥瑞地,招来彩凤与栖。汝水榆堤,杨柳轻飏依依。石山花繁叶茂,望夕阳,云涨满溪。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
202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