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时,我会是什么反应呢?当别人不认同我的看法或做法时,我又会怎么做呢?当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我又会怎么样呢?当有人看不起我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意?而当有人非常认可我、甚至把我夸到天上有、地上无的时候,我是否又会欣欣自喜?过去的我,是非常容易受到别人评价影响的人。别人的一句否定,可以让我心情跌到谷底;别人的一句认可,又能让我欣喜若狂。我发现自己仿佛没有真正的”我”,我的情绪、行为、想法,都被外界牵着走。而这种状态,归根到底,是一种深深的自我匮乏。
这种匮乏感,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从小父亲就不在了,家庭环境特殊,导致我从很小就被迫在别人的目光和评价中生存。那时候的我,缺少庇护和支撑,遇到一点点来自外界的欺负和轻视,我的本能反应就是反抗。因为内心太脆弱,所以必须用外在的强硬来伪装自己。这种反抗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力量,而是源于一种失控的潜意识,一种害怕再次被伤害的自我保护。所以,常常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这句话,我深有体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个极度在意他人目光的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像针一样扎进我的心里,让我反复琢磨,反复怀疑自己。有时候,明知道对方的话未必有恶意,可自己却控制不住地在意,甚至因此改变自己的言行。这种状态,表面上看是敏感细腻,实际上,是内心极度匮乏和不安。我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需要通过别人的夸奖,来填补内心巨大的空洞。直到后来,我开始接触修行。修行带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我拥有了觉察力。我开始懂得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以及背后的潜意识动机。当觉察力逐渐增强,我也开始慢慢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逐渐意识到,别人怎么看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看自己。别人夸我,不代表我就真的那么好;别人贬低我,也不代表我真的那么差。
当我的内在越来越富足,我开始不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别人认同我,我感谢,但不会因此而飘飘然;别人否定我,我接受,但不会因此而自我怀疑。批评、质疑、轻视、赞美、仰慕,这些外界的声音,统统只是一种信息,而不是定义我的标准。随着内在的富足,我变得越来越独立,而且开始越来越享受独处。以前的我,很害怕独处。因为一旦独处下来,内心的孤独、空虚、不安,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喘不过气。所以过去的我,跟很多人一样,总是要去组局,总是要去找人聊天、吃饭、聚会,哪怕这些局并不有趣,哪怕这些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但只要有人陪着,就好像能暂时压住那份孤独。但其实,那只是一种逃避。因为内心空虚,所以害怕面对自己;因为害怕独处,所以需要用热闹来填满寂寞。可是无论组多少局,无论认识多少人,内心真正的空洞,是无法通过外界来填补的。久而久之,就像饮鸩止渴,表面上越热闹,内心越孤独。
而现在的我,能够安然地独处了。我能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需要外界的热闹,不需要别人的陪伴,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安定与满足。只有真正内心富足的人,才能享受独处。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从外界汲取能量,不再需要依赖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独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量的积蓄,是一种内在的滋养。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在马来西亚安然待下来。我见过太多人,兴冲冲地来到这里,不到一个月就受不了寂寞、孤独、无聊,匆匆回去了;也见过一些人,勉强待了半年,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因为内心根本无法承受真正的独处生活。过去匮乏的我,跟他们一模一样,每天需要各种局,每天需要跟人聊天、喝酒、打牌,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觉得不孤单。
但现在的我,完全不一样了。能不见人就不见人,能自己待着就自己待着,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我才会选择社交和见面。我不再需要通过频繁的社交来证明自己。我可以在人群中自如穿行,也可以在孤独中自由呼吸。说真的,现在的我,面对人情世故也能应对自如。如果需要,我可以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如果可以,我更愿意独自一人,享受安静而纯粹的时光。独处,不是孤独,而是自由;独处,不是隔绝,而是与自己深度连接;独处,不是无能,而是强大。过去的我,是被外界的评价牵着走的,而现在的我,是由自己的内心来引导前行的。
世界上的声音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外界的风风雨雨,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能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自己。所以,无论别人认同我也好,否定我也好,夸奖我也好,批评我也好,我都能平静地接住,不再被情绪带着走。因为我知道,我是谁,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想走的路,也不需要别人来指引。真正的富足,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资源,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安定、丰盈、自由的心。这颗心,可以在热闹中保持清醒,也能在孤独中生长力量。而这,正是我修行以来,最珍贵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