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缅怀中国著名作家路遥》诗词集艺术探析撰文/马彦(一)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5日
一、创作体系的文化定位
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致敬路遥,构建出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跨文体悼亡诗群"。这套作品以"陕北高原—黄土地貌—改革浪潮"为三维坐标,通过七律、五律、词牌等多种传统诗体,将路遥的文学人生升华为文化图腾。诗人以"椽笔"为核心意象,串联起作家生平、作品精髓与时代精神,在古典格律的框架中完成对现实主义文学巨匠的当代诠释。
二、诗体选择的策略性考量
(一)七律的史诗性叙事
两首七律作品(下平八庚韵、上平四支韵)采用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以"陕北高原诞俊英"开篇,"墨涌新潮志未移"收束,形成完整的时空闭环。诗人选取"九载锄禾""六年秉烛"等精确时间刻度,在七言对仗中植入《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细节。颔联"人生巨著/世界平凡"的镜像对仗,既暗含《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互文关系,又形成乡土性与世界性的张力结构。
(二)五律的凝练性塑造
下平七阳韵五律"清涧毓文光"以五言体式的精简特质,浓缩路遥的生命轨迹。"双峰擎浩宇"将《人生》《平凡的世界》具象化为地理坐标,"垦野知寒壤"则通过农耕意象完成创作精神的转喻。尾联"星沉香未烬"巧妙化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却以"未烬"的否定式暗喻文学遗产的永恒价值。
(三)词牌的情感维度拓展
在鹧鸪天、天仙子等词牌创作中,诗人突破近体诗的庄重语境。"锄冷月,淬孤标"的三字对句,以词体特有的节奏感再现矿工式写作场景;"墨未尽,志精雕"的短促收束,则形成词牌特有的余韵效果。《翻香令》下片"字魂魄,文章耀"的顿挫句式,与苏轼原词"金炉犹暖麝煤残"形成跨越千年的情感共振。
三、意象系统的构建逻辑
(一)地理基因的符号化
十首诗词出现27次地理意象,形成独特的文学地理学图谱。清涧作为基因符号(出现9次),既指现实地理单元,更象征文化母体的孕育功能。"黄原土"在七绝中升华为精神图腾,与"白玉雕"(茅盾奖杯)构成物质/精神的价值对话。陇坂、古渡等丝路意象的反复出现,将路遥创作纳入中华文明传承谱系。
(二)农具书写的转喻系统
诗人创造性开发"农具—文器"的意象转换链:锄头既是务农工具("九载锄云"),又是深耕文学的隐喻;"耕砚田"将砚台农田化,形成"血铸陇云舟"的悲壮意象;"淬锦章"取自锻铁工艺,暗合《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矿工身份。这种转喻系统成功对接了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创作哲学。
(三)星象体系的象征网络
北斗意象的多次变奏("射斗牛""耀斗杓"),构建出天人感应的悼亡美学。"星沉古渡"对应42岁生命陨落,"星光涌"则喻示作品永恒。在《山花子》中,"星作伴"与"血成歌"形成苦难/光辉的悖论式并置,解构了传统悼亡诗的悲情基调。
四、声韵美学的现代转化
(一)平水韵的语境激活
诗人严格遵循"平水韵"系统,却通过意象创新赋予古韵当代性。下平五歌韵作品"润陇歌",将陕北信天游腔调植入古典韵脚;上平四支韵"白玉卮"以酒器代奖杯,在古雅形式中注入现代颁奖礼的仪式感。对于多音字"长""间"的考辨式运用,展现了对传统声韵的活化能力。
(二)词林正韵的情感分层
在词牌创作中,不同韵部的选择暗含情感编码:第八部萧宵韵(鹧鸪天)的清越适合表达文学荣光,第九部歌戈韵(山花子)的浑厚匹配黄土沧桑,第十二部尤侯韵(翻香令)的幽远则对应生命哲思。这种声韵-情感的精密对应,使悼亡主题获得多层次的情感纹理。
(三)孤平拗救的技术突破
面对"秉烛铸雄章"等句的孤平困境,诗人创造性采用"物性补偿"策略:在"挑灯淬锦章"中,"淬"字既完成平仄补救,又以锻铁意象强化创作艰辛。这种"技术缺陷诗意化"的处理方式,为传统格律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五、史观架构的突破性尝试
(一)个人史与国史的同构
《七绝·下平十一尤》将"十年血沃"的个人创作史,对接"润九州"的改革开放史,在尺幅间完成微观/宏观的历史叙事。《鹧鸪天》通过"碑立苍茫"的空间意象,将作家墓志铭转化为时代精神坐标,实现个体生命向集体记忆的转化。
(二)物质性书写的突破
诗人高度重视文学物质性的呈现:"白玉雕"指涉茅盾奖奖杯形制,"百万雄章"对应《平凡的世界》手稿重量,"墨香犹润"暗示作品持续传播。这种物质性关注,突破了传统悼亡诗的精神化倾向,建构起"文本—身体—器物"的三维纪念体系。
(三)代际对话的建立
在《翻香令》"化春霖、依旧润神州"中,诗人将路遥精神定位为持续作用的文化基因。这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态设计,使悼亡诗超越缅怀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媒介。
六、艺术局限与提升空间
该组诗在密集用典时偶有意象堆砌之嫌,如"青铜骨"与"陇云舟"的并置稍显突兀。部分词牌(如《天仙子》)受制于短小体量,未能充分展开历史维度。对路遥城市书写的关注相对薄弱,可加强《平凡的世界》中城乡冲突的诗学呈现。未来创作可尝试引入信天游等民间曲艺元素,进一步强化地域美学特征。
结语
马学林的悼亡诗群,在传统诗词现代化转型中具有范式意义。通过构建"地理—农具—星象"的三重意象系统,完成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诗性转化;在严格遵循古典格律的同时,开创"物质性悼亡"的新路径;更以跨文体的创作实践,证明传统诗体在当代文化记忆建构中的独特价值。这组作品不仅是对路遥的深情缅怀,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精神的诗学正名。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