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江山一碗面
作者 黄振涛
在华夏版图的中北部,关中八百里秦川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于大地之上,孕育出丰饶的小麦,也催生了陕西人对面食炽热且深沉的眷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面食不仅是裹腹的食物,更像一位沉默却忠诚的挚友,伴随陕西人走过悠悠岁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咥”这个秦人秦语,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开启了陕西人吃面文化的大门。当陕西汉子高吼一声“咥面去”,那股子豪爽与热情瞬间扑面而来。咥,不仅仅是吃,更代表着一种淋漓尽致的生活态度。蹲在街边的小桌旁,或是宽敞的庭院中,人们端着海碗,夹起宽厚的面条,狠狠送入口中,咀嚼间,生活的疲惫与烦恼仿佛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每一口面,都充满着生活最本真的滋味,让人们沉浸在这质朴又纯粹的快乐之中。
追溯历史,古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面食宛如一位幕后功臣,默默支撑着帝王将相的霸业。当年,皇上打江山的征途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为将士们驱散了征途的疲惫,赋予他们奋勇杀敌的力量。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金碧辉煌的宫殿,面食始终是人们割舍不下的挚爱。从宫廷御膳房精致的面点,到民间百姓家中朴实的面条,面食跨越了阶层的鸿沟,成为连接所有人情感的纽带。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陕西面食的魅力愈发醇厚。如今,在陕西的各个旅游景点,面食的种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杨凌蘸水面宛如面食家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其灵韵妙处,全在那一汪精心调制的汁子上。
一盆色泽明艳的西红柿鸡蛋汁,宛如璀璨的晚霞,是蘸水面汁子的基底。新鲜的西红柿去皮后,在锅里翻炒出汁,再加入金黄的鸡蛋液,熬煮至浓稠,酸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搭配上生鲜嫩绿的大蒜,辛辣的蒜味刺激着味蕾,为味觉体验增添了一份热烈的氛围。将滚热的油浇在辣椒面上,“刺啦”一声,红油四溅,香气扑鼻,与蒜香、西红柿鸡蛋的酸甜相互交融。
在万物复苏的春日,嫩绿的春韭和鲜嫩的苜蓿为蘸水面带来了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春韭纤细修长,带着独有的清香;苜蓿嫩绿多汁,为蘸水面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当看到油泼辣子红亮诱人,碧绿苜蓿点缀其中的蘸水面时,任何人都会瞬间口中生津,垂涎欲滴。
面条宽如裤带,薄厚均匀,富有嚼劲,在这精心熬制的汁子里打个滚,充分吸收料汁的鲜美。一口下去,面条的爽滑劲道、西红柿鸡蛋汁的酸甜鲜香、油泼辣子的火辣热情、春韭与苜蓿的清新自然,在舌尖上交织出一场华丽的味觉盛宴,令人回味无穷。精明的商家为其注册了商标,不仅为这道传统美食增添了商业价值,更让它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陕西面食的独特魅力。
袁家村的扁豆面,则如同一股清泉,唤醒了人们心底最深处的记忆。一碗10元钱的扁豆面,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浓浓的乡愁和农家人的质朴情怀。当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儿时在田野间嬉戏的画面,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袁家村的扁豆面宛如一座情感的桥梁,让人们重新找回了那份失落已久的宁静与纯真。
陕西人对面食的情怀,还体现在制作面食的每一个环节中。从面粉的选择,到和面、揉面、擀面,再到最后的烹饪,每一步都饱含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揉面时,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将面团反复揉搓,仿佛在与面团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擀面条时,随着擀面杖的舞动,面饼逐渐变薄变大,如同一张精美的画卷。这种对制作工艺的执着追求,不仅是为了做出美味的面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陕西面食,它宛如一首激昂的秦腔,充满着豪迈与激情;又似一幅古朴的画卷,描绘着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它承载着陕西人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陕西的繁荣与变迁。在未来的日子里,陕西面食必将继续散发独特的魅力,陪伴陕西人走过更多的岁月,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陕西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在这一碗碗面食中,三秦大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
(黄振涛写于2025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