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山与汉宣帝
王晓瑜
万福山,又名冠山、望夫山。
相传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正月,泰山郡的莱芜山(万福山)之南发出了像是有几千人在一起的汹汹喧闹之声,老百姓去看时,只见有块巨石自己竖了起来,有一丈五尺高,四十八围那么粗,入地有八尺深,另有三块石头作为大石的脚。大石自立后,有几千只白色的乌鸦飞下来聚集在它旁边。
而这块巨石的崛起,竟预言了汉宣帝“起于民间”,与西汉一代明君扯上关系,来自于一个人的神准推测预言,他就是西汉名士眭弘。
眭弘(?—前78年),字孟,西汉鲁国蕃县(今山东滕州)人。年轻时好游侠,长大后,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拜名儒嬴公为师研习《春秋》。嬴公为东平人,是大儒董仲舒的得意门生。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上《天人对策》,主张顺应《春秋》“大一统”的趋势,结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通晓儒家经典就成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要条件,这便是眭弘师从嬴公学习《春秋》的原因。通过刻苦学习,逐渐通晓经术,眭弘声名鹊起,被推举做了议郎,官至符节令。
话说,因为望夫山脚下有一条齐鲁古道,往来客商众多,奇闻迅速传遍四方。与此同时,昌邑王国的社庙中已经枯死倒地的树居然又活了过来,而且上林苑中原已折断、枯萎倒卧在地的大柳树竟自己竖了起来,重新获得了生机。有许多虫子吃剩的树叶的形状形成几个字:“公孙病已立。”
眭弘听到这几件奇事后,推演《春秋》“天人感应”之意,认为:“石头和柳树都是阴类之物,象征着处在下层的平民百姓,而泰山是群山之首,是改朝换代以后皇帝祭天的地方。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并非人力所为,这就预示着将要有普通老百姓成为天子了。社庙中已死的树木复生,说明有故废之家的公孙当复兴者。”然而,眭弘自己也并不知道何处的老百姓能成为天子。他于是委托担任内官长的朋友赐代替自己向汉昭帝上书道:汉朝皇室尊奉尧帝为先祖,而尧帝曾禅位于舜帝,这说明汉朝也有将国家托付给贤人的所谓“传国之运”。巧的是汉昭帝刘弗陵在生母的肚子里待了十四个月才被生下,因与当年尧帝情况相同,他所降生的宫殿大门被称作“尧母门”。如今诸多异象同时发生,上天垂象,眭弘认为汉昭帝应当效仿尧帝及时寻找贤人,并将皇位禅让给他,自己则去颐养天年。
当时,汉昭帝年幼,把持朝政的是重臣霍光,在看到眭弘的奏疏后勃然大怒,当即以“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将眭弘等二人赐死。这就是成语“妖言惑众”的历史出处。但神奇的是,后来的历史演变却验证了眭弘推测预言的正确性。
元平元年(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去世,因为没有留下儿子,因此霍光与群臣最终选择了昌邑王刘贺作为继承人。此与“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颇有巧合。然而,刘贺自接受皇帝印绶之后,人狂有祸,干出来了一系列贪图享乐、纵容不法、不敬祖宗等坏事。以霍光为首的群臣感觉大汉王朝很可能要葬送在刘贺手中,就商议后废黜了刘贺。后来霍光等人又迎接汉武帝曾孙刘病已登基为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宣帝(前91年-前48年)。
这个刘病已曾是汉武帝废太子刘据之孙,称帝后改名刘询。虽说刘病已出身是帝王之家,然而,他的皇室地位早已丧失殆尽。
汉武帝晚年多疑,为了加强皇权对地方的控制,他在全国大行酷吏政治与特务政治,迷信之风盛行,外戚势力与皇权的矛盾日益激化。太子刘据被弄臣术士江充等人诬陷以巫蛊诅咒汉武帝。刘据在无法自辩的情况下,被迫发兵起事诛杀江充,导致汉武帝以为太子企图谋反,而派兵镇压。最后太子兵败自缢而死。刘据一家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屠杀殆尽,只留下了刘病已一个孤儿。刘病已受此连累,虽然仍旧是皇孙,但地位已经形同平民。当时的掖庭令张贺(一个微末小吏)想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刘病已,张贺的弟弟反对说:“他虽为太子之后,但现在是庶人,能丰衣足食活下去就已经非常幸运了,又何必让孙女去跟着他受苦呢?”可见,刘病已当时的地位相当低下。
刘病已登基称帝,完全符合眭弘当初所预言“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匹夫为天子”。眭弘做此推测时,刘病已还是一个非常被边缘化的平民少年,与眭弘并不相识。当时的皇帝汉昭帝也非常年轻,刘病已恐怕连想当皇帝的梦都没有。汉宣帝因为幼年多病而被取名为“刘病已”,这与上林苑中柳树叶片上的“公孙病已立”也正好吻合。“病已当立”这一谶语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谶语之一。
汉宣帝即位后,感念眭弘冥冥中的知遇之恩,将他的儿子提拔作了郎官。相当于为眭弘的“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平了反。
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施政以“霸王道杂之”,对内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免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对外消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府,政令颁于西域。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
可谓有诗曰“卓然独冠古嬴东,万姓依偎离乱中。福地无为昭国瑞,灵岩曾兆汉宣隆”。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