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
文/田向
三个月来,一场“爱心接力”正在金座B栋小区上演,住户居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用爱心传递爱心。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金座B栋小区天桥连接大街两侧有两个烟柜,守柜的分别是小区业主玉珍、雪莲。
上世纪末,小区住户多是单位职工,吸烟的人多,上班、下班走在天桥上都要光顾两烟柜;街上流动的烟民也要驻足片刻,买上一两包香烟。她们的生意还可以,令小区家庭妇女很是羡慕。虽然她们的家近在咫尺,却不愿耽搁时间,午饭都是让家人端来吃。后来,玉珍、雪莲是比着出工。夏天,天麻麻亮,街头路灯还未熄灭,她们专注地守着烟柜;冬天,寒风刺骨,大街华灯初放,两人才回家。
中年的玉珍,离异,身边有老娘和十岁的外孙,在老娘不多的养老金的帮衬下,家人生活过得去;她为人热心仗义,开着摩托车外出进货,总要为小区的人们捎带物品,家里有好吃的,也要端到摊位来让人们品尝。五十多岁的雪莲当初随老公从坪上农村出来,在城里搞家装,多年辛苦下来,在小区买了套房屋安顿下来。有古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每年春耕时节,雪莲都要与老公回老家将自家的田土种上水稻、杂粮。近年来,城里人房屋装修少了,好在女儿大学毕业上了班,大米、红苕和土豆都是老家背来,生活没啥负担。但她依然把烟柜看得重,不轻易耽搁。“开门七件事,哪样离得了钱?”她说。
不知是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氛围浓了,还是人们珍惜身体的多了,近年来,抽烟、喝酒的人少了,她们的生意冷清了。但两人明里暗里还是拼着劲,坚守阵地,谁也不先撤,要么同时收摊。
一天中午,玉珍的母亲不在家,她跑回去热饭,烟柜没人守。一中年男子在她烟柜前踌躇了会,便在雪莲那儿买了一包黄“天子”香烟。也许玉珍从窗户看见了,或许男子是玉珍的朋友,电话告诉了她来照顾生意,她却不在。一刻钟,玉珍端着一碗饭大步走来,放在烟柜上,怒气冲冲,在天桥上走来走去,她那对小眼睛气得冒火,突然跳起来,满脸通红,掐住正在打牌的雪莲的颈子,嘴里大叫:“给我把烟钱拿出来?”“拿不拿?”雪莲脸色发青,惊得打牌的人一愣一愣的,赶紧劝架、报警。在警察的调解下,雪莲给了玉珍那包香烟的利润。为此,两人结下疙瘩。
仲春,政府规划的上半城水厂扬程提升项目在小区旁边开工建设,工地一下子来了百十号人,周边的酒店、快餐店、早餐店生意好了,小区两个烟摊也激活了。雪莲、玉珍扩大了经营范围:香烟提高档次,增加品种;酒类有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添制了冰柜,有冷饮、茶水、矿泉水;还有罐头,茶叶,调味品等副食。自然,收入增加,两个女人脸上带着喜色。
忽一日,忙碌的雪莲猛然想起这几天没有看到玉珍,守摊的是她妹妹。本着井水不犯河水,雪莲没有多想,经营自己的生意。
“大姐,‘中华’一包你卖多少钱?”玉珍的妹妹突然拿着一包‘中华’烟来到她的摊位问道。雪莲看了看她手中香烟的牌子,一口价报出:“这是宽‘中华’,一包卖价是65元,窄一点的‘中华’,一包是60元。”
“谢谢!姐姐柜里的烟多,牌子多,我哪记得了单价嘛?怕给她卖错了。”妹子惶惶不安,冲她歉意地笑笑,又收下烟柜外面的小青年递来的钱后,将烟给了他。
话匣子打开了。妹子又说道:“我在城郊,农活都忙不过来,哪接触过这么多的香烟、酒水啊,我男人也不抽烟、喝酒。要不是小华病了,姐姐不会耽搁的。”
“那是,不开店,哪个一天来背这些单价哟!”雪莲说。
“我文化低,干农活可以,叫我来搞买卖,我真还心慌?”
“我也是农村人,当初卖香烟与你一样,手忙脚乱的。磨练好长时间才熟了。”
“可姐姐急着用钱呀,小华治病要花钱啰,……挺焦人的?”
“医院掏钱没商量啊。”雪莲信口说,企图引出小华得的什么病来。想起玉珍平日多展劲的,今日逢到好机会了,她居然有了某种满足。
“这几天我姐瘦了,头发白了,胳膊青筋突暴,嘴角起了泡,……老娘岁数大了,什么也不懂,大事小情还得要她拿主意。”
“家里有人病了,全家高兴不起来。看个普通感冒,也要花好几百块。”很快,雪莲想到了瘦高个,皮肤白皙,一对大眼睛的小华,心情暗淡下来。
“医生告诉姐,小华得的是白血病,要转省城大医院治疗。姐向学校老师请了假。”妹子说完,“唉——”重重地叹了口气。
“啥——”雪莲起先是愣神,后是吃惊,感觉太突兀了。她的心收紧了,忙安慰起妹子来:“现在医学发达,医院有办法治疗的,你们也不要着急。”
夜半三更,雪莲躺在床上,小华活泼的身影在脑子里翻腾,怎么也挥之不去。蓦地,她心里动了个想头,但得跟老公商量。她嘴唇哆嗦,几次欲叫醒躺在身边早已响起匀称的出气声的丈夫,可看到他为了这个家,房屋装修线管、水管打槽和墙壁刮灰全包了,累得够呛的,她又于心不忍。
雪莲辗转反侧。玉珍那天快要将自己掐得背过气来的凶狠和小华每天上学、放学经过外婆的摊位时都要喊一声“外婆”的一幕,像拉洋片一样,在她脑海回放。一个小区,挨门接户,天天见面,怎能那么绝情呢?听妹子讲,玉珍正为小华治病的钱发愁呢?救人于水火,不能耽误。于是,她起身摇了摇丈夫的臂膀,说道:“张五,你醒醒,和你商量一件事。”丈夫睡觉睡懵了,疑惑地看着妻子,“怎么了?都这么晚了,还不睡觉?”雪莲把今天妹子的话复述了一遍,说道:“小华挺乖的,救孩子要紧,我想今年这大半年我们就不出摊了,让玉珍多挣点。我去工地给你打杂,好吗?”
妻子一番话,让丈夫彻底清醒了。他坐了起来,说道:“我们是看着小华长大的,孩子病了,玉珍一个女的肯定着急,能帮她一把是一把,我同意。我手头的活还干半个月,没活干了,我们就回农村种庄稼。”
雪莲没有想到丈夫如此深明大义,原本揪着的心释然了。她心里一热,握住丈夫粗糙的手掌说道:“玉珍这人还有一个缺点——爱面子,自尊心强,怕说出来闹得满城风雨,这事不要往外讲。明天我就上工地。”“要得。”丈夫说完,打了个呵欠,躺下又困了。雪莲熄了灯,在他身边躺下来。
第二天一早,当小区的人们还在酣睡着的时候,雪莲与丈夫将摊位货柜里不多的香烟、酒水和副食,用背篓背回家,将冰柜抬回家,用帆布将货柜、椅子罩着。两人迎着晨曦,加入早行的人流中。
十天,半月,有人早、晚在小区偶然碰上雪莲,对她不出摊感到疑惑,说:“难道你与钱是仇敌?还有什么比挣钱重要?”雪莲说:“张五房屋装修老板催工期,我给他打杂去了。”
一个月没见着雪莲了,好姐妹周英、吴兰打电话给她,“你久未露面,究竟在干啥哟?”雪莲觉得不说实话辜负了别人的好意,便把小华得了白血病和自己两口子的想法说了,末了,千叮咛、万嘱咐:“嘘——保密。”
三个月过去了,小华经过化疗、靶向治疗,已成功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在康复治疗,玉珍在医院全程护理外孙。
小区三个单元一百二十多户居民都知道了玉珍家里发生的变故,还有雪莲两口子的爱心。他们每天进出天桥,没有向忙碌的妹子和老娘吐露一句雪莲的关怀与善意,有的还去医院探望小华,给玉珍加油、鼓劲,也没有对憔悴的玉珍透露半句雪莲给予的温暖和力量。
作者简介:
田向,本名:秦廷相,重庆市涪陵区作家协会会员、涪陵区第三、四届科技拔尖人才。曾是媒体记者、编辑,有近20件新闻作品获得全国地市报和重庆市好新闻奖。现从事自由写作,文学作品散见于《乌江》《秦嶺文化》《辽宁文学》《家乡》《小说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