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与秋叶
文/苏更生
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字概括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面对死亡的威胁,她大义凛然地喝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小小的年纪如此坦然面对生死,真的是令人肃然起敬。
生的伟大,这是对生者的良好祝愿。一个小小的生命诞生了,他的父母、尊长、亲朋,总会额手称庆,期望孩子长命富贵。至于这个孩子能否长命富贵,这是后天的教育与培养,用佛家的话说这是他的造化。否则世上就没有了奸佞、没有强盗、没有恶人了。事实上,当日寇侵华时,投敌卖友,充当汉奸的比比皆是。生的伟大能有几人?
死的光荣,这就少之又少,面对死亡,大喊:“向我开炮!”面对死亡,舍身托起炸药包,堵住敌人机枪,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这是何等的英烈,气壮山河,万人敬仰。
当死亡来临时,人的心态是很复杂的,这个时候也最能看出人的气度、心胸与品位的高下。有的从容不迫,有的肝肠寸断。痛哭流涕者有之,大义凛然者有之。死,人之所大忌,也是大悲、大哀之事。“八十岁老奶奶砍荒草,一日不死一日要烧。”这是普通人对生与死的最基本的态度。每当生活中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总会有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怎么不死矣!”一旦医生真的对他宣判,已是癌症晚期时。求生的他便会遍访民间“秘方”,什么名贵的、难吃的药都舍得买、敢于吃,以求奇迹的发生。这很好理解,求生,是人的本能,好死不如赖活吗。当然,那些厌世自杀者除外。
当真的知道死之临近时,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故事: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汪精卫少年时的英雄豪气。那时的他若真的能就死刑场,也不妨让人看到一个敢做敢为的英雄。偏不知,时移世易,谁也不知道,他最后竟成了一个万人唾骂的汉奸卖国贼!当年的豪气早不知跑到那里去了。
与汪清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当他得知政变的消息后,没有选择逃亡,而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死,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这样的笑面死亡,固然是“重于泰山”,死的荣光。在历史上还有一类坦然面对死亡的人,也让后人肃然起敬,读后别有一番滋味。
“康将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嵇康传》)
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嵇康的死,死出了境界,让人怜中生往。
还有一类的死,真的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东门黄犬”这个成语想必为人们所熟知,秦相李斯当时是何等地炫赫,但为官遭祸,抽身悔迟,《红楼梦》中的一则对联说出了真谛: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失去自由,即将失去生命的李斯,临刑前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显然,将被腰斩的李斯,连这个普通家庭很简单的一次郊游,已是这时的李斯永远也得不到的奢想,这不仅仅是遗憾。
无独有偶,金圣叹面临即将到来的斩首,不是怨天忧人,而是悄声说出了一则新的发现:“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看似寻常的言语,他的内心痛楚,只有苍天可鉴。
面对死亡,赵一曼谆谆告诫其子,希望他赶快长大成人,以继吾志。然而早早失去母爱的孩子,人生的路上并不顺利,令人唏嘘不已。
面对死亡,林觉民作《与妻书》:“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英雄面对死亡,司马迁选项择了屈辱的宫刑非为苟延残喘,而是竟为继承父志,完成浩浩巨著《史记》,隐忍负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面对生死,“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五福”中有善终一说,可见死于床第儿女之手,这是在生死无常的现实环境中,最为完美的人生句点。然也有人慷慨激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死生一大矣!”生无所选择,死也能坦然以面对。
既善待生,也笑面死。未知生,焉知死?此之为人生。
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作者简介:
苏更生,语文教师,安徽省无为市人。素以读书为乐,业余喜欢码字,偶有作品获奖。有小说散文散见于省内外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