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晚风
杭国垌
一
傍晚,宜昌城被夕阳的余晖染成暖橙色,滨江公园的步道上,人群渐多,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李大爷背着那把老旧二胡,慢悠悠地朝公园亭子走去,他的身影在夕阳下被拉得老长。
“哟,李大爷,今儿来得挺早啊!”王大妈笑着打招呼,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温柔。
“可不,天儿好,早点来占个地儿!”李大爷咧嘴笑答,露出几颗不太整齐的牙齿。
李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年轻时在码头上当搬运工,见证了宜昌码头的兴衰。如今退休了,每天来公园拉二胡、和老朋友们谈天说地,便是他最惬意的时光。
亭子周围热闹非凡,有人打太极,动作行云流水;有人跳广场舞,活力四射;几个孩子在一旁嬉笑玩耍,天真烂漫。李大爷刚坐下,张大爷等几个老伙计就围了过来。
“李哥,今儿拉点啥?”张大爷眼中满是期待。
“要不,还是拉咱们宜昌的《柑子树》吧,应应景!”李大爷说着,熟练地调起琴弦。
悠扬的二胡声响起,那旋律带着浓浓的宜昌味儿,仿佛在诉说这座城市的过往,将人们的思绪拉回过去。周围的人纷纷被吸引,静静聆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不远处,林晓和男朋友陈宇也在散步。林晓是导游,专带游客游览宜昌的名胜古迹,对宜昌的民俗文化满怀热爱与自豪。
“你听,这二胡声多好听啊!”林晓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沉浸在音乐里,感受着音符中流淌的情感。
“是啊,这座城市到处都充满生活气息。”陈宇轻轻握住林晓的手,眼神里满是爱意。
林晓睁开眼睛,看着陈宇:“这首《柑子树》是宜昌的老歌谣,以前宜昌漫山遍野都是柑子树,丰收时漫山金黄,可热闹了!”
“真想去看看。”陈宇一脸向往,脑海中浮现出那幅丰收的画面。
“现在柑子树虽没以前多了,但每年还是能看到不少。等柑子成熟,我带你去乡下摘。”林晓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两人沿着江边继续走,晚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风中夹杂着宜昌独有的烟火气。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灯火闪烁,宛如繁星坠落江面。
“饿了吧,我们去吃点东西。”林晓摸了摸肚子。
“好啊,宜昌有啥特色美食?”陈宇眼神里满是好奇。
“那可多了!红油小面,面条劲道爽滑,配上香辣红油和特制酱料,味道一绝,很多宜昌人都当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有炕洋芋,别看名字普通,这可是街头巷尾超受欢迎的小吃,土豆外皮煎得焦黄酥脆,里面软糯可口,撒上辣椒粉等调料,香香辣辣的。”林晓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说着说着还咽了咽口水。
“听起来就很诱人,快带我去尝尝!”陈宇迫不及待地拉着林晓加快脚步。
二
宜昌的夜市,是这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夜幕降临,夷陵广场附近的夜市热闹起来,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小吃摊、烧烤摊一字排开,香气四溢,勾人味蕾。
赵大哥的烧烤摊前围满了人,大家欢声笑语,等待美食。赵大哥熟练地翻烤着肉串,撒上调料,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诱人的香味就飘散开来,弥漫在空气中。
“老板,来二十串羊肉串,再来几瓶啤酒!”一个年轻小伙喊道,声音里满是兴奋。
“好嘞,稍等啊!”赵大哥热情回应,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赵大哥在夜市摆摊十多年了,靠着一手好手艺,赢得不少回头客。他妻子在一旁帮忙招呼客人,两人虽忙碌,但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对生活的满足。
“老公,你歇会儿,我来烤会儿。”赵大嫂心疼地说,眼神里满是关切。
“没事儿,我不累。你去给客人拿点餐巾纸。”赵大哥笑着说,笑容里带着对妻子的体贴。
林晓和陈宇来到夜市,穿梭在人群中,看着各种各样的美食,不禁垂涎欲滴,仿佛置身美食天堂。
“哇,这里小吃好多,感觉每样都想吃。”林晓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那就多吃点,难得出来放松放松。”陈宇笑着轻轻刮了刮林晓的鼻子。
他们在一个卖萝卜饺子的摊位前停下。摊主熟练地在弯月状铁勺中倒入米浆,放上萝卜丝,再盖上一层米浆,然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滋滋作响的声音仿佛是美食的交响曲。
“这就是我跟你说的萝卜饺子,别看名字叫饺子,其实和传统饺子模样大不同,但味道特别好。”林晓一边说,一边付了钱,接过两个萝卜饺子,递给陈宇一个。
陈宇咬了一口,外皮酥脆,里面的萝卜丝鲜嫩多汁,还带着微微的辣味:“太好吃了,这味道真独特!”他不禁竖起大拇指。
“这可是宜昌特色小吃,以前码头工人劳作后就喜欢来上几个,又顶饿又解馋。”林晓脸上洋溢着自豪。
他们又往前走,看到一个卖凉虾的摊位。透明的凉虾在碗里,浇上红糖水,看起来格外诱人,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来两碗凉虾。”林晓说道。
摊主很快盛好两碗凉虾递给他们。林晓解释道:“这凉虾是宜昌人的‘国民饮料’,夏天来一碗,清甜爽口,消暑解渴。”
陈宇喝了一口,一股凉意从舌尖蔓延开来,全身都舒畅了:“嗯,真好喝,感觉像回到小时候吃甜品的快乐时光。”他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份甜蜜。
他们在赵大哥的烧烤摊前坐下,点了些烤串和啤酒,一边吃一边感受周围热闹的氛围。烤串的香气、啤酒的清爽,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你知道吗,宜昌的夜市文化很有特色。”林晓对陈宇说,“以前码头工人下班后,会来夜市吃吃喝喝放松一下,慢慢地,夜市就成了大家交流聚会的地方。但现在,随着城市发展,夜市也面临着一些变化,像租金上涨,一些老摊主都担心经营不下去了。”
“啊,那多可惜。”陈宇皱了皱眉,“这么有烟火气的地方,要是没了,真的太遗憾。”
正说着,旁边一桌年轻人开始划拳。
“五魁首啊,六六六啊……”充满宜昌方言特色的划拳声在夜市回荡,引得周围人阵阵欢笑。
林晓也跟着笑起来:“这也是宜昌的小民俗,划拳在酒桌上很常见,大家觉得这样喝酒才有意思。”
陈宇看着林晓,眼中满是爱意:“和你在一起,每天都能发现宜昌不一样的美。”他轻轻握住林晓的手,仿佛握住了全世界的幸福。
三
周末,林晓带着陈宇来到宜昌的老街。这里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店,一踏入老街,仿佛穿越回旧时光。
“这家店的木雕可有名了,都是纯手工制作。”林晓指着一家店,眼中满是欣赏。
两人走进店里,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映入眼帘。有人物雕像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开口说话;有动物造型惟妙惟肖,仿佛随时都会奔跑起来;还有精美的建筑模型,将宜昌的古老建筑完美呈现。
“老板,这些木雕都好漂亮啊!”林晓赞叹道,语气里满是敬佩。
老板是位五十多岁的大叔,笑着说:“谢谢夸奖,这些都是我自己雕刻的。我做木雕三十多年了,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他的脸上洋溢着对木雕的热爱与自豪。
“那您一定有很多故事吧。”陈宇好奇地问,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老板点了点头:“是啊,这木雕里藏着宜昌的历史和文化。以前,宜昌的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祭祀用品,后来才慢慢发展成工艺品。可现在愿意学这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真担心这门手艺后继无人啊。”
林晓拿起一个木雕的三峡风光摆件,仔细端详着:“这个真的太精致了,把三峡的雄伟都刻画出来了。”她轻轻抚摸着木雕,感受着工匠的用心。
“这是我们宜昌的特色,很多游客来都会买一个带回去。”老板说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走出木雕店,他们又来到一家剪纸店。店里的剪纸作品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有传统的花鸟鱼虫,仿佛在纸间飞舞、游动;也有现代的人物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剪纸也是宜昌的传统民俗之一,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会贴上自己剪的窗花。”林晓对陈宇说,眼中满是对传统习俗的热爱。
陈宇拿起一张剪纸,上面是一个穿着土家族服饰的姑娘,笑容灿烂:“这个好漂亮,感觉每一刀都饱含着创作者的心意。”他轻轻触摸着剪纸,感受着那份细腻的情感。
“是啊,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但现在,机器剪纸逐渐兴起,手工剪纸的市场越来越小,很多老艺人的手艺都快失传了。”林晓微微叹了口气。
在老街的巷子里,他们遇到一位正在制作糖画的老师傅。老师傅熟练地舀起一勺糖浆,在石板上快速勾勒出各种形状,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龙就出现在眼前,流畅的动作仿佛在书写艺术的传奇。
周围的孩子们兴奋地围过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眼中充满好奇与惊叹。
“给我来一个凤凰的。”一个小女孩声音里满是期待。
“好嘞。”老师傅笑着开始制作,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林晓和陈宇也被这热闹的场景感染,站在一旁静静看着老师傅制作糖画,感受着传统手艺带来的魅力。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剩下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欣赏。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两人的肚子开始咕咕叫。
“我们去吃点宜昌特色菜吧。”林晓提议道,摸了摸肚子。
“好啊,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继续探索宜昌的美食了。”陈宇点头赞同,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他们来到一家本地有名的餐馆,刚一进门,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那是美食的召唤。
“这家的白汤肥鱼很出名,选用长江肥鱼,肉质鲜嫩,汤白如奶,味道特别鲜美。还有三游神仙鸡也不错,用仔鸡搭配多种食材制作而成,色泽鲜亮,味美香醇。”林晓一边看着菜单,一边给陈宇介绍,语气里满是对家乡美食的熟悉与自豪。
“那就都点上吧,再看看还有什么特色。”陈宇说道,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些美味了。
不一会儿,菜陆续上桌。白汤肥鱼一端上来,浓郁的鲜香就扑鼻而来。陈宇尝了一口鱼肉,入口即化,汤汁醇厚:“这鱼太好吃了,真不愧是特色!”他不禁赞叹道。
“尝尝这个三游神仙鸡。”林晓夹了一块鸡肉给陈宇。
陈宇吃了一口,点头称赞:“鸡肉很嫩,味道浓郁,感觉里面的香料搭配得恰到好处。”他细细品味着,感受着美食带来的愉悦。
他们还点了一份土家抬格子,这是土家族的传统美食,用猪肉、土豆等食材蒸制而成,分量十足,味道十分地道,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两人吃得津津有味,感受着宜昌美食带来的独特魅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宜昌的历史与记忆,让人们在品尝中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四
每年端午节,宜昌都格外热闹,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一天,江边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那是力量与速度的较量,也是团结与拼搏精神的体现。
一大早,林晓就拉着陈宇来到江边。此时,江边已经围满了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仿佛在迎接一场盛大的节日。
“看,那些龙舟多漂亮啊!”林晓指着江面上的龙舟说,眼中闪烁着光芒。
只见一艘艘龙舟整齐排列在起点,船上的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蓄势待发,脸上写满坚定与自信,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们的决心。船头的鼓手有节奏地敲打着鼓点,激昂的鼓点声仿佛是战斗的号角,为选手们加油助威,激发着他们的斗志。
“各就各位,预备——”随着一声令下,龙舟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出。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江面上水花四溅,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力量感十足,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加油!加油!”岸边的观众们沸腾起来,纷纷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仿佛一首激昂的交响曲,回荡在江面上空。林晓和陈宇也跟着大声喊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激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比赛之中。
“这龙舟比赛可是宜昌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林晓对陈宇说,“以前,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体育竞技活动。但现在,龙舟比赛的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一些传统的仪式和文化内涵都被淡化了。”
“啊,那怎么行。”陈宇皱起眉头,“传统的东西还是得好好保留啊。”
比赛结束后,获胜的队伍受到大家的热烈祝贺。选手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是胜利的喜悦,也是努力付出后的收获,他们的汗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是拼搏的印记。
除了龙舟比赛,端午节还有包粽子、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林晓带着陈宇来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那是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
“来,我教你。”林晓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折出一个漏斗形状,然后放入糯米、红枣等食材,再用绳子紧紧绑好,动作娴熟,仿佛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陈宇学着林晓的样子,却怎么也包不好,不是粽叶破了,就是米漏了出来,引得大家阵阵笑声,笑声里充满温暖与包容,是家庭的幸福味道。
“没关系,多包几次就会了。”林晓笑着鼓励他,眼神里满是温柔与耐心。
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饱满的粽子摆满桌子。这些粽子不仅包裹着美味的食材,更包裹着家人之间的关爱与亲情。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粽子,喝着雄黄酒,看着窗外的夜景。那温馨的画面,仿佛是一幅永恒的画卷,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感觉在宜昌过端午节,真的特别有氛围。”陈宇感慨地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啊,这些传统习俗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习俗的了解越来越少,我们得想办法让它们传承下去。”林晓的父亲说道,眼神里充满对年轻人的期待与嘱托。
“爸,您放心吧,我会的。”林晓坚定地说,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深知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饭后,林晓又给陈宇端来一碗懒豆花。
“这也是宜昌的特色美食,虽然叫懒豆花,可味道一点也不‘懒’哦。豆花嫩滑,配上特制的酱料,特别开胃。”林晓说道,脸上洋溢着对美食的推荐之意。
陈宇尝了一口,果然口感细腻,味道独特:“嗯,好吃,感觉和我以前吃的豆花都不一样。”他细细品味着,感受着这独特的美味带来的惊喜。
五
宜昌的秋天,是柑橘丰收的季节,整个城市仿佛被披上一层金黄的外衣,充满丰收的喜悦。林晓带着陈宇来到乡下的橘园,那是一片金黄的海洋。
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橘树上挂满金黄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橘子的香甜气息,那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让人陶醉其中。
“哇,太美了!”陈宇不禁感叹道,眼中满是惊叹与喜悦。
“快,我们进去摘橘子吧。”林晓兴奋地拉着陈宇走进橘园,仿佛回到童年的欢乐时光。
园主热情地迎接他们:“随便摘,随便吃,管够!”他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是对丰收的满足,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林晓熟练地摘下一个橘子,剥开皮,递给陈宇一瓣:“尝尝,我们宜昌的橘子可甜了。”
陈宇放进嘴里,酸甜可口的汁水瞬间在口中散开:“真的好甜啊,比我以前吃的橘子都好吃。”他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份甜蜜,仿佛所有烦恼都被这一口橘子驱散。
两人一边摘着橘子,一边在橘园里漫步。林晓给陈宇讲述宜昌柑橘的历史。
“宜昌种柑橘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早在屈原的《橘颂》里就有记载。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柑橘生长,所以宜昌的柑橘一直都很有名。但近年来,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一些冲击。”林晓微微皱眉,眼中透露出担忧。
“啊,那果农们可怎么办?”陈宇关切地问。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想办法,推广新技术,帮助果农们应对这些问题。”林晓说道。
在橘园里,他们遇到一些当地果农。果农们虽忙碌,但脸上依旧挂着丰收的笑容。
“今年的橘子长得可好了,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一位果农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
“是啊,不过前阵子那场暴雨还是有点影响,有些果子被打落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卖上预期的价格。”旁边的果农微微叹气。
林晓和陈宇听了,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陈宇忍不住说道:“现在电商这么发达,要不试试在网上卖橘子?这样说不定能拓宽销路,多卖点钱。”
果农们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行吗?我们也不太懂这些啊。”
林晓连忙说道:“可以的!我认识一些做电商的朋友,回头让他们来教教大家怎么操作。”
果农们纷纷道谢,林晓和陈宇也为能帮上忙感到开心。离开橘园的时候,两人带了满满一篮子橘子。坐在回城的车上,他们看着窗外的风景,心中满是感慨。车窗外,金黄的稻田和错落有致的农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是宜昌乡村的独特魅力,也是祖国繁荣昌盛在基层的生动体现,可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今天真的很开心,不仅吃到了好吃的橘子,还感受到了宜昌乡村的生活气息。不过,也看到了大家面临的困难。”陈宇转头看着林晓,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
“是啊,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嘛。我们也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大家。以后每年橘子成熟的时候,我们都来摘,顺便看看大家的橘子生意做得怎么样。”林晓笑着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好啊,我也想每年都来感受这份美好,也为大家做点实事。”陈宇握住林晓的手,坚定地说。
回到城里,天色已晚,两人决定找个地方吃晚餐。
“去尝尝宜昌的腊蹄火锅怎么样?用腊猪蹄熬制的火锅,满满的都是胶原蛋白,香而不腻,尤其是冬天吃,特别暖和。”林晓提议道。
“听起来就很棒,走吧。”陈宇点头同意,两人手牵手朝着餐馆走去。
他们来到一家口碑不错的餐馆,点了一份腊蹄火锅。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火锅就端上了桌。锅里的腊蹄色泽诱人,煮得软糯,汤汁浓郁,香气扑鼻。
陈宇夹起一块腊蹄,咬了一口,那独特的腌熏味和软糯的口感让他赞不绝口:“太好吃了,这味道真的太特别了。”
“再尝尝里面的配菜,吸满了汤汁,也特别入味。”林晓说道,给陈宇夹了一些配菜。
两人一边吃着火锅,一边商量着如何帮助橘农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火锅的热气腾腾,映衬着他们幸福又认真的脸庞,这平凡的生活场景,正是无数中国人追求的幸福模样,也是祖国繁荣昌盛下人民安居乐业的写照,而他们也希望能为这份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六
冬天的宜昌,虽没有北方的银装素裹,但也别有一番韵味。夷陵广场上,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广场上散步、晒太阳,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李大爷依旧每天来广场拉二胡。今天,他的身边多了几个年轻的学生。
“李爷爷,您再给我们讲讲宜昌的历史吧。”一个学生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好嘞,那我就给你们讲讲宜昌的抗战历史。”李大爷放下二胡,认真地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宜昌可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当时,无数的英雄儿女在这里浴血奋战,保卫我们的家园。宜昌大撤退,更是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的了解都不够深入,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啊。”李大爷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将学生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被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所打动,心中燃起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敬仰。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一个学生坚定地说,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决心。
“对,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李大爷欣慰地说,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学生,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林晓和陈宇也来到了广场。他们看到李大爷在给学生们讲历史,便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
“没想到宜昌还有这么多英雄的故事。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真的太深厚了,我们更要好好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陈宇说,心中对这座城市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是啊,这些历史故事是我们宜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自己了解,还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林晓说道,深知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重大。
广场上,一群孩子在放风筝。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与冬日的暖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广场上空,那是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林晓和陈宇也被这欢乐的氛围感染了,他们手牵着手,在广场上漫步,感受着宜昌冬日的宁静与美好。走着走着,陈宇看到一个卖顶顶糕的摊位。热气腾腾的顶顶糕散发着香甜的气息,仿佛在召唤着他们。
“这是什么?看起来好可爱。”陈宇好奇地问。
“这是顶顶糕,是宜昌的传统小吃,用大米粉、糯米粉、红糖制作而成,松软带糯,味清香甜正,很多人都喜欢吃。不过现在会做正宗顶顶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种传统小吃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林晓解释道,话语中带着一丝担忧。
“那买两个尝尝吧,希望以后还能经常吃到。”陈宇说着,便走过去买了两个顶顶糕。
两人吃着顶顶糕,继续在广场上漫步。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宜昌城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忽然,广场的一角传来一阵欢快的锣鼓声。林晓和陈宇循声望去,只见一群人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正准备表演采莲船。一艘精致的“莲船”在众人的簇拥下登场,船头的“采莲女”妆容娇俏,手持花扇,身姿轻盈;船尾的“艄公”则头戴斗笠,手持木桨,笑容憨厚。
随着锣鼓节奏的加快,采莲船开始舞动起来。“采莲女”轻盈地移步,模拟在莲塘中穿梭采莲的姿态,“艄公”则配合着做出划桨、撑船的动作,两人一唱一和,妙趣横生。周围的观众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纷纷围拢过来,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采莲船可是宜昌的传统民俗表演,以前每到过年过节,或者庆祝丰收的时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表演,可热闹了。但现在愿意参与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么好的传统民俗也不知道还能传承多久。”林晓向陈宇介绍道,眼中满是对这一传统活动的喜爱,也有着深深的担忧。
“真有意思,感觉特别有生活气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些传统民俗继续传承下去。”陈宇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演,脸上洋溢着笑容,心中也暗暗下定决心。
与此同时,广场的另一边,一群人正在进行舞龙舞狮表演。一条威风凛凛的长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腾,时而蜿蜒盘旋,时而昂首摆尾,动作矫健有力。一旁的狮子也不甘示弱,跳跃、扑腾、挠痒,每一个动作都活灵活现,憨态可掬。
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大人们则面带微笑,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整个广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在这热闹的场景里,林晓和陈宇紧紧相依。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有着勤劳善良的人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而他们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伟大的中国梦。在祖国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宜昌人民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尽管面临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诸多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应对困难,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宜昌的明天更加美好,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
杭国垌,80后,湖北宜昌人,医生,爱好文学,喜欢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揉入文字落于纸上,有多篇诗歌散文发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