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铸警魂——马学林十首《赞胡建国军警生涯》诗词语境探微
撰文/马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5日
一、多维时空的军旅叙事
1. 马学林以十首不同体式的诗词构建起胡建国军警生涯的立体时空。七律《戍边砺剑》以"四旬军警秋霜染"为纵轴,将1978年知青岁月与2004年巡警生涯并置;《翻香令》中"篆痕深印刻鸿猷"以印章意象打通四十载时空,形成军事档案般的诗性记录。这种时空折叠在《天仙子》中达到极致:"四十载霜凝警纛"将岁月具象为旗杆冰凌,与"星为鞘,月成哨"的空间意象构成十字坐标,完成对主人公职业生涯的诗意测绘。
2. 五律系列显现出独特的数字诗学。"二旬秋"(《翻香令》)、"四秩霜"(五律)、"三十载"(《山花子》)等计量单位,突破传统诗词的模糊时间表述,以精确数值呼应现代警务的纪律性。这种数字美学在《鹧鸪天》"勋章熠熠立寒宵"中转化为视觉符号,勋章数量虽未明言,但"熠熠"叠字的光影颤动,暗示着荣誉的层累叠加。
二、刚柔相济的意象系统
1. 诗词构建起金属意象与自然意象的共生体系。"铁骨"(《天仙子》)、"金盾"(七律)、"霜刃"(《山花子》)等刚性意象,与"贺兰雪"(七律)、"渠水波"(《解甲回眸》)、"春树影"(《边陲策马》)等柔性元素形成张力。《鹧鸪天》"留取英风卷碧霄"最具代表性:刚性的"英风"与柔性的"碧霄"通过"卷"字产生力学互动,恰似胡建国既需雷霆执法又要春风化雨的职业特性。
2. 兵器意象呈现历时性演变。早期军旅生涯对应"炮火熔成肝胆赤"(七律)的重武器符号,转业后则转化为"警徽长映雪泥窠"(《山花子》)的徽章象征。《翻香令》"甲光融月戍危楼"实现冷兵器(甲)与现代装备(楼宇监控)的意象融合,月光在铠甲与玻璃幕墙间的反射轨迹,勾勒出军事传统向警事科技的转型路径。
三、声韵格律的当代转化
1. 诗人在严守传统格律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七律《边关月冷》采用"四支"窄韵,却以"淬戎姿/映赤旗/清水知"形成军事术语与自然意象的韵脚混搭,打破该韵部惯有的婉约气质。《天仙子》原体例五仄韵的刚硬节奏,被"峭-盗-潮-哨-纛"的声调渐变软化:从去声的决绝(峭),到上声的顿挫(盗),最终收于入声的铿锵(纛),形成声韵的情绪曲线。
2. 对苏轼《翻香令》体的改造尤见功力。原词牌"773335"句式长短错落,马学林在"惊雷起,安民檄,破浪行"三字句中嵌入公文术语"檄",使古典词牌承载现代警务文书特征。下片"镇狂澜,擎金盾"以动宾结构强化节奏,与苏轼原词"惜双双,谩写真"的缠绵句式形成鲜明对比,实现同一词牌不同时代的气质嬗变。
四、身份认同的诗性建构
1. 诗词通过多重身份并置完成主体塑造。《五律·投笔砺钢》以"军人照铁先"确立军人本色,而《七律·解甲》中"卸甲银城春色好"则通过"甲"与"春"的意象对峙,完成军警身份转换的确认。《山花子》下片"警徽永耀雪峰霄"将职业符号提升至自然图腾高度,使制度性身份获得山水灵性。
2. 退休书写展现独特的时间哲学。《七律·退隐江湖》"人未老"与《翻香令》"鬓虽斑"形成年龄认知的辩证,而"凤阙柏松苍"(五律)以植物时间消解人类生命的局限。这种退休叙事突破传统"归隐"模式,在《天仙子》"四十载霜军警骄"中,职业身份甚至突破退休制度,在诗性时空中获得永恒。
五、塞上地理的意象升华
1. 贺兰山意象群构成地理叙事核心。《五律·投笔》中"贺兰烽淬骨"将山脉转化为冶炼炉,与"戍边策马"(七律)形成动静呼应。《翻香令》"雄魄贯沧州"的地理拓展,使银川警务经验获得寰宇意义。最具创新的是《七律·殊勋铭塞上》将凤凰城传说转化为"星耀凤凰天"的现代意象,让神话生物成为警用直升机夜航灯的诗意投射。
2. 黄河水系在诗词中演化为执法轨迹。《山花子》"立江涛"看似传统咏叹,实指胡建国巡防黄河岸线的具体勤务;《鹧鸪天》"卷碧霄"的水气升腾,暗合银川平原"七十二连湖"的水网密布。这种将水文特征转化为治安要素的写法,在《七律·渠水波》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结语:这组诗词创造性地将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警务文化结合,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框架内,以"铁血丹心"为精神内核,"金盾霜刃"为美学符号,构建起当代军警题材诗词创作的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为个人树碑立传,更在于探索了传统文化形式表现现代职业精神的可能路径,为旧体诗词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样本。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