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皇故居"(三)
次看伏羲氏。
古之典籍,皆以华胥为伏羲之母,实则伏羲氏出于华胥氏。然《古三坟》云:" 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此实以后世父系观古母系时代事。燧人氏乃旧石器时代一发明人工取火且内部血缘婚之原始族群而已,华胥氏时已入母系氏族时代。燧人氏此时或亦进化为母系氏族。若二族通婚,子女亦惟只知其母,又何来父亲一说?故伏羲氏之风姓乃出于华胥氏。
伏羲氏后随华胥氏西迁入甘,后因诸多发明独立出来,迁于成纪,成为部落主导,订立男女对偶婚嫁制度,易于扩大族群。
《古三坟》曰:伏羲"以龙出而纪官,因凤出而作乐。"此乃伏羲氏迁移过程中一路融合扩大之反映。
伏義风姓,本出东方,然后西迁,同西方族群相融合,又取得了蛇的图腾。《列子·黄帝》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神农氏和夏后氏亦来自西方,可见蛇是西方族群常用图腾。
伏義氏后一路东迁,沿途又融合其他氏族,形成了龙的图腾。据《古三坟》,伏牺氏之臣有飞龙氏、潜龙氏、降龙氏、升龙氏、水龙氏、火龙氏。因伏義氏在其中居主导地位,故为三皇之一。《帝王世纪》曰:"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即此意也。
伏羲氏迁至蓝田临潼一带,与这里华胥氏与女娲氏汇合,伏羲氏主娶,相当于皇族,女娲氏主嫁,相当于后族,两族世代通婚,这是后世传说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原因。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又“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以为皋媒之神。(女娲自请当媒妁之神。)”嫁娶之礼同媒妁之礼相辅相成,将族外嫁娶制度化。伏羲氏和女娲氏二族遂为整个部落联盟中心。
伏羲氏一路东迁,驻于淮阳,以此为部落联盟之都。伏羲氏后,由女娲氏继而为皇,故称娲皇。《遁甲开山图》说:“女娲氏殁,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骀蚀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庖牺之号。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又注云:”……自女娲至无怀十五代合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岁。”
十五代中,骊连氏可能居于骊山一带,赫胥氏可能为华胥氏直系后裔,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中云:“赫华纽音俱通,赫胥即华胥。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族之所居,亦以华胥为号。神农既居大庭,附近之华胥,并在区宇,就近徙居,本无定所。后人更以所居之华胥呼为华胥,易字为赫胥,更无不合。”有巢氏应为燧人氏时代之前有巢氏后裔,尊庐氏也曾居于蓝田玉山今蓝桥清水河一帶,《太平寰宇记》曰:“蓝田县蓝田山,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亦灞水之源出于此,又西有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于此。”
以上十五世,构成伏牺氏部落联盟之继承系统,总称伏羲氏时代,后随炎黄时代。
蓝田孟家岩村东有一沟,世传华胥于此孕伏羲(华胥之渚),沟东有宋家村(旧称宋家圪捞),当地流传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宋家村南塬又有古庙名为‘三皇庙’,曾有石碑刻“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此不过华胥雷泽孕子故事在蓝田之重新演绎而己,也是伏羲曾迁移路经蓝田之历史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