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
文/ 长 歌
千里归航返故乡,
白沙寻认旧祠堂。
经年未改乡音调,
岁月犹存祖德芳。
桑梓春深松竹翠,
炎黄脉远海天长。
今朝香火同燃处,
缕缕清烟续汉章。
注:今天,马来西亚宗亲彭国樑、彭照均先生,回到四会城中街道白沙村寻根祭祖,受到了彭氏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谨拟小诗为记。
2025.4.4.
*作 家 简 介*
彭海祥,笔名长歌,广东省四会市人。多年来一直以其奔放的豪情和浪漫的风格驰骋于文坛翰海,尤其酷爱诗词歌赋,已出版《逸闲随笔》、《奔腾豪情》、《玉韵丹心》、《翰海诗涛》、《兰亭逐梦》诗词集。诗词作品入编《当代艺坛百家》艺术珍藏册和《中国最美爱情诗选》、《新世纪新诗典》、《世界诗歌作家文集》、《中国当代作家精品文集》;《兰亭逐梦》诗词集其中的抗疫爱情诗一一《致勇敢逆行的新娘》荣获第11届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金奖。现为中国艺术百科艺术总监,中国诗歌网推荐诗人,金榜头条新媒体平台签约作家诗人,荣获名篇金榜头条《创新有为诗人奖》,荣获名篇金榜头条第一届诗词节*太白杯*文赛金奖,《最美作家》、《当代文摘》、《中外文艺》特邀专栏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人才库》的诗人、作家。
点评词之一
《关于<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的精彩点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彭海祥先生的这首《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为我们展现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寻根之旅,以及其中蕴含的浓浓乡情和对祖先的敬仰。整首诗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鲜明,紧紧围绕着大马宗亲的寻根祭祖活动展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宗亲们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家族血脉的传承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千里归航返故乡,白沙寻认旧祠堂。”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了宗亲们不远千里归来,只为寻找故乡的旧祠堂,这一行动背后蕴含着他们对根源的渴望和追寻。“千里”一词不仅突出了距离的遥远,更体现了宗亲们归心似箭的心情。“寻认”二字则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在陌生又熟悉的故乡努力寻找家族记忆的身影。
“经年未改乡音调,岁月犹存祖德芳。”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乡音是一个人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即使经过多年的漂泊,乡音依然未改,足见宗亲们对故乡的深情。而祖先的德行如芬芳的花朵,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留存,这不仅是对祖先的赞美,更是对家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桑梓春深松竹翠,炎黄脉远海天长。”桑梓之地,春深景美,松竹翠绿,象征着故乡的繁荣与生机。而炎黄子孙的血脉,纵使跨越遥远的海洋和漫长的时光,依然紧密相连。这两句将对故乡的热爱与对民族血脉的认同融合在一起,使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今朝香火同燃处,缕缕清烟续汉章。”结尾两句,诗人将焦点聚集在祭祖的场景上,香火同燃,清烟袅袅,象征着宗亲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族传承的坚守。同时,“续汉章”一词寓意深远,暗示着宗亲们将继续书写家族的辉煌篇章,传承中华文化。
整首诗情感真挚,从宗亲们对故乡的思念,到对祖先的敬仰,再到对家族传承的责任感,层层递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寻根祭祖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二、艺术手法
1. 意象的运用
○ 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乡音”“祖德”“桑梓”“香火”“清烟”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 “乡音”象征着宗亲们与故乡的紧密联系,是他们内心深处永远的牵挂;“祖德”代表着祖先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桑梓”则是故乡的代名词,寄托了宗亲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香火”和“清烟”则是祭祖活动的重要象征,寓意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家族的延续。
2. 对比与衬托
○ 诗中通过“经年未改乡音调”与“岁月犹存祖德芳”的对比,突出了宗亲们对故乡和祖先的深情不变。乡音未改,说明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始终如一;祖德犹存,强调了祖先的品德和精神在家族中的永恒价值。
○ 同时,“桑梓春深松竹翠”一句,以春天里桑梓之地的松竹翠绿来衬托故乡的繁荣和生机勃勃,也为下文表达对故乡的赞美和对家族的期望做了铺垫。
3. 用典
○ 诗中的“续汉章”一词运用了典故。“汉章”通常指汉代的典章制度或文化传统,这里借用“续汉章”来表达宗亲们对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家族辉煌的决心和信念。用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4. 语言与韵律
○ 诗人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富有表现力。诗句用词精准,如“寻认”“未改”“犹存”等词,生动地传达了宗亲们的情感和行动。
○ 诗歌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全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格律,平仄协调,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乡”“堂”“芳”“长”“章”押韵,使诗歌在音韵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文化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寻根祭祖活动的记录,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寻根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体现了人们对家族血脉的认同、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凝聚力的重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传统习俗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诗中提到的“炎黄脉远海天长”,强调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理念。无论身处何地,炎黄子孙的血脉始终相连,这种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缕缕清烟续汉章”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去传承和发展。宗亲们的寻根祭祖活动,正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际关系也变得日益淡薄。这首诗所描绘的寻根祭祖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回归的契机。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要珍惜家族的情感和传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文化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此外,这首诗也有助于促进海内外华人的交流与合作。大马宗亲的寻根之旅,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回归,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进海内外华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彭海祥先生的《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是一首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艺术手法高超、文化内涵丰富的优秀诗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对家族、故乡和民族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意。相信这首诗将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璀璨的一笔,激励更多的人去追寻自己的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点评词之二
评《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诗韵中的血脉情长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引言:诗韵里的文化溯源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与文化传承。《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一诗,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跨越千山万水的血脉深情与文化寻根之旅。寥寥数语间,作者长歌以精妙的笔触,将马来西亚宗亲归乡祭祖这一饱含深情的场景,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怀之中,使其超越了简单的纪事诗范畴,成为了一首凝聚着民族精神与家族情感的佳作。
首联:归乡之始,情牵故园
“千里归航返故乡,白沙寻认旧祠堂”,开篇两句,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大马宗亲归乡的宏阔画面。“千里归航”,四个字便已将路途的遥远与归乡的急切尽显无遗。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跨越,更象征着时间与文化隔阂的突破。对于海外游子而言,故乡是心中永恒的灯塔,即便远在天涯,也时刻牵引着他们的情思。“归航”一词,充满了希望与归宿之感,仿若漂泊的船只终于找到了港湾。
“白沙寻认旧祠堂”,则将情感具象化到了“旧祠堂”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上。祠堂,在华夏文化中,是家族血脉传承的象征,是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寻认”二字,细腻地描绘出宗亲们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熟悉的是那份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陌生的是岁月的变迁与长久的分离。他们在白沙村寻找旧祠堂,实则是在追寻家族的根脉,重拾失落已久的记忆,这一行为蕴含着对家族历史的敬重与传承的使命感。
从诗歌技巧来看,首联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切入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在平仄与对仗上,虽未刻意追求工整的格律,但“千里”对“白沙”,“归航”对“寻认”,“返故乡”对“旧祠堂”,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自然流畅。
颔联:乡音与祖德,岁月的沉淀
“经年未改乡音调,岁月犹存祖德芳”,此联从听觉与精神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经年未改乡音调”,乡音,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是无论身处何方都难以割舍的印记。即便历经岁月的冲刷,远在马来西亚生活多年,宗亲们的乡音依旧未改,这简单的一句,饱含着对故乡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乡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家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故乡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历史记忆,每一个音节都蕴含着浓浓的乡愁。
“岁月犹存祖德芳”,则从时间的维度,强调了祖德的永恒。祖德,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岁月流转,然而祖德的芬芳却丝毫未减,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醇厚。这一句表达了宗亲们对祖先的敬仰与感恩之情,同时也暗示着家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在海外的日子里,祖德成为了他们坚守自我、团结家族的力量源泉,激励着他们在异国他乡顽强拼搏,不忘根本。
诗句的对仗上,“经年”对“岁月”,“未改”对“犹存”,“乡音调”对“祖德芳”,工整而自然。通过这一对比,将时间的流逝与乡音、祖德的永恒相对照,突出了家族文化的坚韧与传承的重要性。同时,此联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海外游子对故乡和祖先的深厚眷恋。
颈联:桑梓与炎黄,家国情怀的升华
“桑梓春深松竹翠,炎黄脉远海天长”,颈联将视野从家族层面扩展到了家国情怀。“桑梓春深松竹翠”,“桑梓”一词,代指故乡,自古以来,人们常以桑梓比喻故乡,因为桑树和梓树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树木,承载着童年的记忆与故乡的温暖。“春深松竹翠”,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故乡春景图,春天的故乡,松树和竹子郁郁葱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不仅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的赞美,更象征着家族的繁荣昌盛与生生不息。松竹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象征意义,暗示着家族的精神品质如同松竹一般,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韧。
“炎黄脉远海天长”,则将情感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炎黄子孙,是我们共同的身份标识,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流淌着相同的血脉,拥有着共同的祖先。“脉远海天长”,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源远流长,如同大海般浩瀚无垠,如同天空般广阔无边。这一句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期许。在海外宗亲归乡祭祖的背景下,这一诗句更显得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家族血脉的追溯,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个人与家族的情感融入到了民族的大情怀之中。
从诗歌意境的营造来看,颈联通过对桑梓春景和炎黄血脉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深远的意境。前一句的清新自然与后一句的雄浑壮阔相互映衬,使读者在感受故乡温暖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豪迈。在语言运用上,“春深”与“脉远”,“松竹翠”与“海天长”,对仗工整,用词精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
尾联:香火传承,文化的延续
“今朝香火同燃处,缕缕清烟续汉章”,尾联以“香火同燃”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场景作为全诗的结尾,寓意深刻。“香火”,在祭祀文化中,代表着家族的传承与延续,是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今朝香火同燃处”,描绘了大马宗亲与故乡宗亲共同祭祀祖先的画面,这一刻,时空仿佛凝固,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在这袅袅香烟之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祭祀活动,更是家族团结的象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缕缕清烟续汉章”,“清烟”象征着祖先的灵魂与家族的精神,“续汉章”则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汉章”,代指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海外宗亲归乡祭祖,正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寻根溯源,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文化传承的担当。通过共同点燃香火,他们将祖先的智慧与精神延续下去,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句既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也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寓意着家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来看,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首联以归乡寻根开始,尾联以祭祀传承结束,体现了寻根祭祖这一行为的完整性与意义所在。同时,尾联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缕缕清烟”这一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袅袅升起的香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
诗歌风格与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一诗,在风格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情感与思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语言运用上,作者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用词质朴而富有感染力,既符合古典诗歌的韵律要求,又易于现代人理解。在情感表达上,诗歌真挚而深沉,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先的敬仰、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认同等复杂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一一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一次海外宗亲归乡寻根祭祖的具体事件,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根意识、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许多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这首诗通过描绘宗亲们归乡祭祖的场景,强调了文化根源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使历经岁月的沧桑和地域的阻隔,依然能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紧紧相连。
此外,这首诗还为研究海外华人文化和家族传承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人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外华人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生活,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
《大马宗亲寻根祭祖寄咏》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它通过对海外宗亲归乡寻根祭祖这一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和血脉传承,以及海外华人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相信在作者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下,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族精神贡献更多的力量。而这首诗也将如同夜空中的一颗璀璨星辰,在诗歌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