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菜市口
王侠
北京的菜市口宛如一颗古老的明珠,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这一带俗称南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年代,而菜市口,便是这烟火气汇聚的地方,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记忆与情感,是这座城市最质朴、最温暖的缩影。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古老的街道上,菜市口便开始苏醒了。那条当时狭窄却热闹的街道,仿佛是一条流动的河,涌动着泛起着生活的希望与活力。街道两旁,是很多低矮的平房店面,尤其是西鹤年堂药店与正兴德茶庄,青砖灰瓦,古朴而厚重,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增添了几分沧桑的美感。屋顶的瓦片间,偶尔还能看到几株顽强的小草,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街边的店铺会早早地就开门了,木门或铁门“吱呀”一声,仿佛是开启了新一天的序曲。南来顺卖早点的摊位前,热气腾腾,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油饼、豆浆、包子、油条,这些简单的食物,却是人们一天中最温暖的开始。油饼金黄酥脆,咬一口,满口留香;豆浆浓郁醇厚,喝一口,暖流直抵心底;包子馅儿鲜嫩多汁,油条外酥里嫩,搭配在一起,简直是绝妙的美味。人们围坐在简陋的桌椅旁,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唠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便是菜市口独有的烟火气,质朴而真实。
不远处,菜市场里还传来一阵阵清脆的叫卖声:“卖菜喽,新鲜的蔬菜喽!”以前只是菜农们推着独轮车,从郊外赶来,将自家种的蔬菜带到菜市口来卖。独轮车“吱吱呀呀”地响着,仿佛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如今菜市场里的蔬菜堆得像小山一样,绿油油的菠菜、水灵灵的白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还有那带着露珠的黄瓜,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还有几十种豆制品和小菜,售货员们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顾客:“北京名产豆腐干豆腐皮,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那些家庭主妇们挎着篮子,穿梭在菜摊之间,仔细地挑选着心仪的蔬菜。她们用手轻轻捏捏菜叶,看看是否新鲜,闻闻菜的香味,然后开始称斤称两,要术称杆高点,周围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却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有一次我二叔的孩子,与我同岁的紫玉排在队伍的末尾,想加进到前边的我的位置,我和她对注着,谁也不敢说什么,那个时候加个塞,好像也跟犯了罪一样。一些小孩子们则在菜市场外边嬉戏打闹,追逐,欢声笑语回荡在菜市口的上空,给这片烟火气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午后,阳光变得柔和起来,菜市口也渐渐更加热闹起来。街边的做衣服的裁缝铺里,裁缝师傅正专注地为顾客量身裁衣。他拿着尺子,仔细地测量着顾客的肩宽、腰围、裤长,嘴里还不时地念叨着尺寸。然后,他坐在缝纫机前,脚踩着踏板,双手熟练地操作着,针脚细密而整齐。不一会儿,一件合身的衣服便初具雏形。顾客们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耐心地等待着,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菜市口的大街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街道上,所有的人们准备回家,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街边的店铺也陆续关门,只留下几盏昏黄的路灯,在夜幕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夜幕降临,菜市口很快会安静下来,行人变的越来越少,但那热闹的场景却依然在我脑海中回荡。这里那时候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没有捅挤的车水马龙,只有质朴的房屋、热情的笑脸、热闹的叫卖声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菜市口,是北京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地方,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梦想,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我经常在这一带走动,也许是买菜,也许是买茶叶,也许是瞎逛,还有时是照相、看电影。在这里,人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在这里,人们用最质朴的情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于是在这一天天的故事中逐渐的成长,这里也是我增强观察力的一个独特的熟悉的地方。
岁月如歌,时光匆匆。如今的菜市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关于菜市口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心底。小时候的菜市口,是温暖的,是热闹的,是充满烟火气的。它是北京这座城市最质朴的底色,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故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菜市口的烟火气,永远都不会熄灭,它会一直燃烧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小时候的菜市口,是一首悠扬的歌,是一幅绚丽的画,是一本写满故事的书。它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铭记那段温暖的时光。如果人多,那就会说一句:借光了您呐!然后才再挤了过去!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