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古韵,思今风
——读李宏弟老师〔南中吕•驻云飞〕乙巳清明谒先贤王九思墓步《春游》韵有怀
捧上鲜花,恰是清明祭曲家。倚壁石碑下,满目枯蒿架。嗏,美曲灿如霞,韵若琵琶。抚昔思今,空对青山画,多少风流对老鸦。
——〔南中吕•驻云飞〕乙巳清明谒先贤王九思墓步《春游》韵
——李宏弟(潼 关)
初读李宏弟老师的这一首散曲,我仿佛看到一位虔诚的学者,手捧着素菊站在斑驳的石碑之前,我仿佛看到了这个世间最庄重的祭礼——那是后世最赤诚的文心与先贤魂魄的隔空共振,也是艺术的生命穿越时间与空间,千载万载的延绵不绝。
曲作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前往祭拜先贤王九思墓的情景。开篇“捧上鲜花,恰是清明祭曲家”,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与行为,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鲜花作为祭品,既是对先贤的敬仰,也是对美好记忆的寄托。接着,“倚壁石碑下,满目枯蒿架”,通过石碑与枯蒿的意象,勾勒出墓地的荒凉与岁月的沧桑,为接下来的抒情铺垫了背景。
“嗏,美曲灿如霞,韵若琵琶。”此句是对王九思曲作的赞美,将他的曲作比作灿烂的云霞与动听的琵琶声,既展现了王九思曲作的艺术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先贤才华的敬仰。紧接着,“抚昔思今,空对青山画,多少风流对老鸦”,作者由对先贤的追忆转而思考现实,青山依旧,而风流人物已逝,只剩下老鸦在墓前盘旋,这一对比,既凸显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
曲中“鲜花”、“石碑”、“枯蒿”、“青山”、“老鸦”等意象得应用,不仅构成了鲜明的画面感,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鲜花与枯蒿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盛衰与岁月的流转;青山与老鸦的映衬,则体现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些对比与反衬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也深化了主题思想。
本曲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美曲灿如霞,韵若琵琶”,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王九思的曲作比作云霞与琵琶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其艺术魅力。而“多少风流对老鸦”一句,则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风流”以生命,仿佛它们也在与老鸦对话,增添了作品的情感色彩。
而在结构上,本曲句式工整,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既符合散曲的音乐性要求,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综合以上来看,这首散曲绝对可以称得上现代散曲的上乘之作。它不仅是对先贤王九思的缅怀之作,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捧上鲜花”、“美曲灿如霞,韵若琵琶”等词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王九思才华的敬仰与对其人格的尊崇。这种敬仰之情,不仅是对先贤的纪念,更是对文化与艺术的尊重与传承。
而在“抚昔思今,空对青山画”等句,则是作者在面对青山与墓碑时,不禁回忆起的往昔岁月,是作者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感叹。这种感慨,既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与总结。
而最后一句:“多少风流对老鸦”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更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将归于尘土,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这种思考,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
李宏弟老师的这首散曲,也给我们探讨现代散曲的创作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善于运用意象、注意韵律与节奏,同时要注意主题思想的深化。
因为散曲作为抒情文学的一种,其核心在于情感的表达。李老师的这首散曲,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意象,将作者对先贤的敬仰、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思考等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散曲写作中,应注重情感的挖掘与表达,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
而意象是散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李老师通过“鲜花”、“石碑”、“枯蒿”、“青山”、“老鸦”等意象的巧妙运用,构建了一个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的艺术世界。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散曲写作中,应善于运用意象来丰富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同时散曲作为音乐性文学的一种,韵律与节奏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李老师的这首散曲,句式工整,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散曲写作中,应注重韵律与节奏的把握,让作品既符合音乐性的要求,又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重要的是,一首优秀的散曲作品,不仅要有生动的意象与优美的语言,更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李宏弟老师的这首散曲,通过对先贤的缅怀、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思考等内容的深入挖掘与提炼,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鲜明与深刻。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散曲写作中,应注重主题思想的提炼与深化,让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愿我们在未来的散曲创作中,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散曲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