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史诗特点的巨著
——《白鹿原》读后感
陶玉山

陈忠实曾经说过:“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之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做枕的书。”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只是,“白鹿原上有白鹿,人间再无陈忠实。”
历时六年完成的《白鹿原》这本划时代长篇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以史诗般的浓郁厚重的笔触和令人惊叹的细腻精确的心理描写,描述了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从清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恩怨纠纷和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变迁,以及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和命运。一个个荡气回肠却又悲惨无情的情节故事里,有着太多太多我们不愿、更不想看到的痛与悲;真实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与乡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金庸阅读后如此评价:“这个作品放在过去,是会被砍头的。”短短一句话,既是对《白鹿原》的极高赞誉,也透露出金庸对这部书的深深敬意。
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关键作用无需赘述。每个细节都出现在应该所处的位置,不仅仅是可以提升作品厚度。细节的力量是有温度的。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神奇;第二个感受是好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人很难有纯粹的好与纯粹的坏。这也许才是人性最真实的样子吧。同时,我们会发现,真正聪明的人其实最后都是活得不太长久,且磨难很多;真正善良且有原则和坚守的人,其实是长寿,也让人佩服。
这本小说无论在人物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由此所呈现出家族史的构架以及大量的文化风俗的描绘,都是小说厚重的文化质感的根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语言贴切,比喻恰当,优美生动功不可没。这本书的语言既有鲜明且浓郁丰富的地方特色,又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呈现出符合小说主题的多样性。语言精确传神,使得小说故事有了更深的内涵,也增加了吸引力和可读性。由此不难看出作者非凡踏实的文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功力。
它不仅仅是一本家族史,也并不只是立足于人与土地的历史史诗,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百科全书。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性;在喧嚣的乱世,面对复杂的人性,如何才能守得住心中的净土,如何才能从容面对人生无常,这本书都会给你答案。作者具有令人叹服膜拜的驾驭宏大叙事的雄厚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自然地浑然一体,草灰蛇线,不露痕迹;小说结构完整对称,内涵丰富而不滞重,不愧为一本难得的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阅读了《白鹿原》,对这个说法深以为然。
认知的差异是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异,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与人生。尽力而为,接受那些不能如愿的事,是好好活着的明智选择。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生命的伟大用处在于将其用于某种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阅读完这本小说,无限感慨之余,不禁认为有些事情,你越想忘记,就会记得越牢。所有的回忆都只是一种已定格的过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书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多面和微妙的复杂性。不光是白嘉轩、鹿子霖这两个主要人物是独有的典型形象,就是黑娃、田小娥、鹿三、白灵、白孝文、鹿兆鹏、朱先生等诸多次要人物,也是描写到了“独一个”的地步,让人叹服不已。尤其是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描写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带着生活的温度,与情节紧密贴合,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的流露,具有落笔即封神的独有魅力,让人看后印象深刻。可以说是,正是众多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支撑起了小说情节的骨架,让小说具有厚重独特传奇的特点。同时,这本长篇小说结构框架非常坚实。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全书共分为三十四个章节,每章节以一个人物或事件为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不仅每章节情节完整,各章节之间还自然地互相交织呼应,众星拱月一样共同烘托小说主题。内容比较丰满,情节格外充实;语言简练,朴实,生动,准确,阅读起来非常亲切。让人由衷感到最朴素的语言,往往更能打动人心。这些鲜明特点,使得整本小说极具内涵和可读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经历岁月蹉跎,才知世道人心;饱经世事沧桑,才懂命运无常。世事就是两个字:福祸。如果现当代读一本可以承载一段民族的历史的书,《白鹿原》当仁不让地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作者以“白鹿原”这个舞台为意识支点,通过对白鹿两大家族人物命运的细心刻画,凸现了历史丰富神秘、乃至荒诞无稽的一面。小说以丰富的内容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复杂性,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某些现象的抽象化、脸谱化和观念化的弊端,把历史融进到具体感的生存命运之中,使得小说接地气,增加了可信度和真实性。让人切实感受到,人生,苦难是本色,无常是常态。人这一辈子,最需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就有这样的认识感受。像是翻阅一张黄土高原的老照片,真实,厚重,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历史的波澜。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小说包含内容很多很多,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让人回味。整本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好人或坏人,都是“人”,都是灵魂的挣扎与人性的搏斗。白鹿原上的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演绎了近百年的恩怨情仇,这黄土地见证了太多的书里书外。有人说:“诗歌不必写得很美,只要它能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就好。”小说也是这样的。这本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原因就是以真实为底色,让虚构的角色和故事描写得比真实的还真实,文笔细腻,描写生动,让我们读者融入接受并被打动感染,而且深信这些人物,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些故事确实发生过。由此反映出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时代印记更为突出鲜明。那一个接一个格外有吸引力的、富有画面感和传奇色彩的情节就像汹涌波涛,跌宕起伏,充满诱惑人的悬念,时时刻刻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引领我们不敢分神地沉浸其中,和作者一起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遗忘的故事。
人生总有意外和困局。烟火人间,各有无奈。所谓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主人公六娶六丧这一神秘的序曲,似乎就预示着整本书的内容不详;也似乎说明了,有时候,失去是获得的开始。真正的强大,是在柔弱中坚守的韧性。白嘉轩这个主角给人的感觉很老实,挺倔强,也有点愚笨 ;不会耍花样,更不会人前人后两面派 。唯一的一次耍心眼,还是为了白鹿的传说而偷偷换了鹿家的地;并且为了这件事情,他后悔了大半辈子,在鹿子霖要死的时候,他才说出来。这样的人,让人恨不起来,却也觉得可悲;有时又觉得让人可敬。他的性格给人印象就是太适合族长的位置,简直就是为族长的位置而生。而白嘉轩的一生对手鹿子霖,却是天道有常,善恶终有报。所有的算计,都会返回到自己身上。报应不爽,最终在生命的尽头彻底疯癫,在冰天雪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挣来挣去一辈子,却是魂不知流落何处,令人扼腕叹息。其警示警醒作用,不容赘述。
“凡是在白鹿原活下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白鹿原》通过无数具有说服力的情节告诉我们,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张扬狂妄,不是圆滑处事,更不是心思深沉,而是能做到这四个字:厚德载物。何为厚德?是白嘉轩挺直的腰板和“事来心应,事去心止”的勇于担当;是朱先生手不释卷的平静淡然;是鹿三一辈子埋头耕田的踏实。他们不争一时长短,却在岁月的褶皱里,活成了白鹿原的筋骨。《白鹿原》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通过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生活、人性、选择和幸福的启示。刨根问底的打听,绝对不是关心。并且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坚韧与适应,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有些事情,就该说给懂得人听。它用无数的事实证明,多做有趣的事,少见无谓的人;有些人不能深交,有些人连认识都是一种错误。牢记“好事轮不到我”这句话,就不会受骗上当。
生活不是什么都新鲜,安稳比什么都难得。书中说:“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来。”让人成熟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经历。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我们眼中的世界,取决于我们读过的书和遇到的人。由此,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拉开人与人距离的,不是读了多少本书,而是你读到了哪几本。读一本好小说,就像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了一辈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比现实更真实的人生启示录,带回现实生活的是更辽阔的视野和更坚韧的内心。人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面对命运的风风雨雨,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也许你读过了这本书,一切就有了答案。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人和书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使得《白鹿原》在1995年10月,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初评时,以全票通过。这让时任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大为不满,甚至当场拍桌子坚决反对。最终官方要求陈忠实对小说进行删减处理,以“修订本”形式再次出版,获奖。成为文坛一件罕见的、不可思议的奇葩事件……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