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约,乡情与祖恩的交融
目录
■温飞宇//清明之约,乡情与祖恩的交融
■骆阳叶//清明祭人民英雄纪念碑 (两首)
■刘茂兰//碑前寄思
■彭良武//清明
■邓爱良//江城子•清明
清明之约,乡情与祖恩的交融
温飞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向清明,那一抹淡淡的哀思与缅怀,便如轻柔的雨丝,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每个人的心头。今年的清明,于我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传统的祭祖活动,更是一场与故乡、与祖先的深情对话。
还在春节时,村里老人们口中那些带着玄学色彩的话语,如同神秘的音符,在我心中奏响了别样的旋律。他们说,乙巳年农历两个春又闰六月,不适宜清明祭祖拜山。那些不知从哪本黄历寻来的由头,虽没有科学依据,却让我在不经意间选择了相信。或许,这就是故乡文化的魅力,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老家清明拜山有着独特的风俗,春分不祭坟,要挨着清明节的前后日子才行。今年的天气似乎也在配合着这份庄重,一连几天温度急剧下降,“倒春寒”裹挟着冰冷的雨丝,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湿漉漉的。我在等待中,盼望着一个适合出行的好天气。终于,4月2日,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穿透了阴霾,洒在大地上。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立时起意奔赴闻韶老家祭祖。
按当地风俗,拜山要带上香烛、爆竹、草纸。这些看似简单的物品,却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无尽思念和敬意。我在家乡小镇的集市上,精心挑选着每一样祭品,仿佛每一次挑选都是与祖先的一次心灵对话。集市上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清明的重视和对祖先的虔诚。我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这份浓浓的乡情。
带着满满的祭品,我们一家子驾车直接进村。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村口的老樟树依旧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儿子将车停好后,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们朝着母亲的坟走去。母亲是在2020年走的,走时无病无痛,属于寿寝正终,她只差3岁就满100岁了。我们按照喜丧的仪式为母亲送别,一大家子虽没有大悲大痛,但心中却总感觉空落落的,仿佛生活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时光回到91年的某个晚上,父亲提水往冲凉房洗澡,不小心摔了一跤,当下封声息气。我们兄弟几个匆忙将父亲抬到闻韶卫生院抢救,医生尽力了,也没将父亲从死神那里抢救过来,说是由高血压引发的脑梗塞,来得太突然了。从那刻开始,我失去了父亲,母亲失去了丈夫。听见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我感受着真正生死来临的伤感与残酷,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对母亲处在绝望中的抚慰。那个时候的母亲,面容憔悴蜡黄,黯然无光。我以为母亲这道坎是迈不过去了。最终,母亲以她少有的一股坚韧力量挨过了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再往后,母亲吃斋信佛,靠着另一种信仰,对人生活得通透明了,几十年光景,她除了脚力不好,几乎没有发生过病痛。母亲说,这一切都是拜神灵所致,我笑笑,作为对母亲深信不疑的认可。
母亲的坟在村对面的田埂上,她背靠的整座山脉大小坟堆星罗棋布。用玄学的眼光来说,该山麓属于一座利于坟葬安身的吉祥之所。我想,母亲能葬在那里,起码生前的熟人多,她在下面也不会寂寞了。装修母亲坟墓时,为了防止雨天的水从坟顶泄入而导致棺木潮湿腐烂,我们兄弟商议后,用水泥和红砖对坟墓进行了砌筑,外墙贴上了大理石,造型呈半月拱型,显得大气而庄重。站在母亲的坟前,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听到了她那温柔的话语。我轻轻地扎上草纸、插上香烛,然后作揖鸣炮。那清脆的炮声,仿佛是我对母亲的声声呼唤,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简单的祭奠仪式结束后,我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静静地坐在母亲的坟旁,回忆着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母亲总是用她那粗糙而温暖的手,为我洗衣做饭;在我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用她那坚定的眼神鼓励我勇敢前行。母亲的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如今,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随后,我们来到了母亲坟旁的另一座山,去拜祭我的爷爷、奶奶以及清朝由长江迁移而到路头村居住的老祖母坟墓。山路崎岖不平,我小心翼翼地走着,每一步都充满了敬畏。山上的竹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迎接我的到来。当我来到祖先的坟墓前,我再次虔诚地献上祭品,表达我对他们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下午,我们继续走路爬山,去拜祭父亲和祖母。当我从山梁横穿斜插到祖父的坟堂前时,心中涌起了几许感慨。祖父温应和是清末六品千总,他一生都在行军打仗,为了保家卫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解甲归田后,他又倾尽家中钱财,建了一座围楼,让全村人有了一处防兵匪的安全居所。可以说祖父的一生,是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然而,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祖父,魂归尘埃后,连一块碑文也没有竖立,这怎能不让人唏嘘呢?
我静静地站在祖父的坟前,仿佛看到了祖父当年驰骋沙场的英姿,感受到了他那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我默默地向祖父许下承诺,一定要传承他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扫完墓后,本想返回县城,但侄子打来电话,说挖到了一只白苗笋,晚上要煲腊猪脚,还杀了一只土鸡。听到侄子的邀请,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便自然地留了下来。难得回家一趟,侄子还约了我在镇上工作的同学叶志坚过来小聚,我也叫上了在扶溪学校教书的罗源桥诗友。为寻找古人那种超凡脱俗的清明踏青、饮酒作诗的意境,我专程让儿子开车接上他。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们围坐在桌子旁,品尝着美味的菜肴,畅谈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从前。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清明拜山,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缅怀祖先的功绩,感受家族的温暖和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与祖先对话,与历史对话,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和传统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故乡的清明,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它既有春雨的滋润,又有阳光的照耀;既有对逝者的哀思,又有对生者的祝福。它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当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村庄里闪烁,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满足。我感恩祖先的庇佑,让我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感恩故乡的滋养,让我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清明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搀扶的回忆。
清明,它不愧是一场与祖先的约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传承。
清明祭人民英雄纪念碑 (两首)
骆阳叶
之一
丰碑耸峙祭英皇,浩气昭垂镇四方。
浴血驱倭天地动,舍生建国日星彰。
冲锋路上身如铁,创业途中志若钢。
今享和平怀伟绩,九州昌盛永流芳 。
之二
碑前缅忆先驱日,盛世同怀烈士年。
翠柏含悲迎晓露,青松垂泪绕寒烟。
抛颅义举功勋著,洒血豪情岁月镌。
接力征程开锦绣,山河焕彩续新篇 。
碑前寄思
刘茂兰
笔直阶梯向天空铺展
似岁月弦奏响缅怀
一步步靠近历史回响
仁化暴动纪念碑下风也缄默
杜鹃盛放如先烈的笑靥
诉说往昔烽火
枪林弹雨
英勇坚守
如今繁华是他们的祈愿
杜鹃映着盛世的安澜
缅怀革命先烈
是他们换来今日灿烂
党员的党徽滚烫
传承红色信仰
学生眼中闪着敬仰
探寻先辈的光芒
手捧菊花
碑前寄思
花绽碑前缅怀悠悠长
红色精神永远在血脉滚烫
七 律
清 明
彭 良 武
春分新杨风拂柳,
阴消阳长自清明。
云移日白千山秀,
月落溪流一水泓。
远树子规催耒耜,
邻田庐舍闻蛙声。
何堪时序频交替,
两鬓霜花逸叟贞。
江城子•清明
邓爱良
铺笺无意写悲伤。
问何方。
笔凄凉。
漫说离情、
心梦两茫茫。
半纸相思谁与诉,
长短句,
不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