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儿正香
一、春日繁花与榆钱初绽
阳春三月,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师精心构思的画卷,在中原广袤的大地上徐徐展开。桃花宛如娇羞的少女,粉面含春,率先在枝头绽放,那一抹抹娇艳的粉,如天边的云霞,绚烂而迷人;杏花也不甘示弱,洁白如雪,又略带红晕,似繁星点点,点缀在春日的枝头;梨花则如冰肌玉骨的仙子,素净淡雅,以一袭洁白的盛装,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纯净与圣洁。
就在这百花争艳的时节,榆钱儿也悄然吐露新绿。一团团、一簇簇,一树又一树,像是绿色的精灵,在老家的房前屋后、沟沟峁峁间跳跃。它们不似桃花、杏花那般娇艳夺目,却以一种质朴而低调的姿态,融入这绚烂的春日景致之中。
老话说得好:“春天吃芽,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冬天吃根。”饮食应随着四季的更迭而变化,这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出的生活智慧。春天,无疑是品尝各种鲜嫩芽儿的最佳季节,而此时,榆钱儿已经成熟,正是尝鲜的好时候。那鲜嫩的榆钱儿,仿佛在枝头召唤着人们,快去品尝这春天独有的美味。
二、文人笔下的榆钱儿
榆钱儿,这看似平凡的植物,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却有着别样的韵味与情感。白居易曾这样赞美榆钱儿:“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在他的诗中,春风首先吹开了苑中的梅花,随后樱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绽放,而在那深深的村落里,荠花和榆荚也感受到了春风的眷顾,仿佛在诉说着春风也为它们而来。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春日繁花盛开、万物生机勃勃的画面,榆钱儿虽生长在乡村僻壤,却也在春风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春日美景的一部分。
司马光对春晖中的榆钱儿和柳花也饱含深情地写道:“榆钱零乱柳花飞,枝上红英渐渐稀。莫厌衔杯不虚日,须知共力惜春晖。”诗中,榆钱儿零乱地飘落,柳花纷飞,枝头的红花渐渐稀少,春天的脚步似乎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诗人借此景感叹时光的匆匆,劝诫人们不要厌烦每天饮酒作乐,要珍惜这美好的春光。在这里,榆钱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承载着文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珍惜当下的劝勉。从这些文人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吃榆钱儿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三、榆钱儿的形态与寓意
榆钱儿的模样十分独特。它通体只有纽扣般大小,色泽呈淡绿色或浅黄色,如同一颗颗温润的玉石,散发着柔和的光泽。它们以簇生状的形态,一串串缀满枝头,那形状分明像古代的铜钱串,故而得名榆钱儿。然而,榆钱儿实际上比铜钱小得多,之所以被赋予这样的称谓,背后蕴含着古代先民的美好希望与愿景。在过去,生活困苦,人们常常为生计发愁,而榆钱儿的谐音“余钱”,正好寄托了他们渴望生活富足、有余钱的朴素愿望。这种将植物与美好寓意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榆钱儿——榆树生命的延续
一直以来,很多人会像作者一样,误以为榆钱儿是榆树的花,实际上,它是榆树的果,学名翘果。仔细观察叶面柔嫩的榆钱儿,会发现中间有个小小的突起,里面便是榆树的种子。榆钱儿肩负着延续榆树生命的重要使命,它们随风飘落,散布四方,就像一个个勇敢的小伞兵,带着榆树的希望,奔赴不同的地方。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哪怕是在干旱缺水、贫瘠的土地上,榆树的种子一旦落地,便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也正因如此,山村里到处都能看到榆树的身影,甚至在墙角旮旯这样狭小、艰苦的地方,榆树也能顽强地钻出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榆树这种坚韧不拔、适应力强的特质,是其他许多植物所无法比拟的。它象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努力生长,为大地增添一抹生机。
五、榆钱儿的食用价值与往昔记忆
榆钱儿虽然在颜值上不如桃花、杏花那般娇艳动人,却有着实实在在的用处——可以食用。在物资贫乏、生活艰难的年月里,榆钱儿宛如上天赐予人们的珍贵礼物,为人们解决了不少温饱问题。那时,人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用榆钱儿制作出花样繁多的吃食。
最为常见的做法,便是榆钱儿窝窝头。将新鲜采摘的榆钱儿洗净,稍微控一下水分,然后加入适量的玉米面和少许白面。玉米面的质朴与榆钱儿的清新相得益彰,而白面的加入则让窝窝头的口感更加细腻。再加入一点盐和五香粉等调料,增添风味。接着,慢慢加入清水,将其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把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锥状,底部用手指戳出一个小洞,这样可以让窝窝头在蒸制时受热更加均匀。放入蒸锅中,大火蒸上十几分钟,热气腾腾的榆钱儿窝窝头就出锅了。咬上一口,既有玉米面的香甜,又有榆钱儿独特的清香,口感软糯,让人回味无穷。
榆钱儿还可以用来做粥。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入淘洗干净的小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待小米粥煮至浓稠时,加入洗净的榆钱儿,再煮上几分钟。榆钱儿的清新瞬间为小米粥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喝上一口,暖意从胃里升腾而起,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喝进了肚子里。
还有榆钱儿煎饼,将榆钱儿与面粉、鸡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面糊,放入平底锅中煎至两面金黄。煎饼外酥里嫩,榆钱儿的味道在煎制过程中充分散发出来,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最爱的美食之一。
这些用榆钱儿制作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了那个艰苦年代人们心中温暖而美好的记忆。它们见证了人们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向上、努力生活的精神风貌。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些榆钱儿美食虽然不再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那份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却随着榆钱儿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每一口榆钱儿美食,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先辈们的坚韧与智慧,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变迁。
作者 程兰峰,毕业于河南大学,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协会员,业余爱好写作,诗歌,散文偶见网络媒体,报刊和《学习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