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文人画中的“题画诗”
孙振远
中国画史上曾把中国画的画体形态大致分为三种:即作家画体、文人画体、宫廷院画体。在众多的画体中,最为凸显的还是那些文气十足的中国画,也称为文人画。文人画讲究的就是:诗书画印融一体,随类敷彩见精神。诗中有画,讲的是诗句文字间有画面感;画中有诗,讲的是画面中有诗的意境。作为“文人画始祖”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是一位将诗寓于画、将画融于诗的典范。诚如苏东坡所言:“味摩詰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詰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这里所说的“画中诗”,笔者的理解:这是指画家在作画时使作品所带出的诗意,也就是在画中能表现出了画家的自我,即画家想要表现的自己的内心世界。
笔者在这里撰文所要说的题画诗,就是在画家完成画作后在上面题写的诗或文,是为了使画面更合理、更合美的一种添加或补充形式。不是所有的画都必须题诗写文的,主要是看画面构成是否需要题诗写文。因为中国画的艺术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笔墨、线条和色彩上,而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是构成文人画的重要元素。特别是在画中的题诗用书法来展示,更是古代文人墨客在画中表现文气、思想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特别是自宋代以后,在画中题诗写文明志的比比皆是,已成为文人画的一种借画载文载道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于题画诗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从著名的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王学仲先生的阐述中,我们得以了解文人画中题画诗的历史发展、作用及特点。
王学仲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明代沈灏在《画尘》中曾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书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用诗,随意成致。”可见到了元代“四大家”,特别倪云林不但能诗善书,而且发展到诗、书、画、印并用,开拓了书画布局的新款式,形成一种构成美。到了明清两代,更加发展,出现了长于题跋的大家,象行款清整的文徵明、笔法洒落苍老的沈石田?豪放奇拔的徐文长、诗书精卓的陈白阳,清代的扬州“八怪”及石涛和尚更是无画不题。
那时的题画正像方薰所说的,是为了以题语位置画境,“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画中题诗,是为了与画局画意互为补充,正像宋代晁说之论题画时所说的:“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在现代文人画的创作中,能善用诗、书、文题跋为画面增色添彩的名家、大家比比皆是。诸如:吴昌硕、齐白石、溥儒、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都是制作诗书画印的高手,他们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从绘画的艺术性、还是从所蕴含的文学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被世人所称道。
学习借鉴历代先贤在文人画中的题诗题跋的传统和经验,既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对个人创作新派文人画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在新的语境下,在文人画上题诗题跋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一是题画诗要紧紧围绕着画的主题、主要立意来写。为得是弥补画所表达的未到之意、画所缺的主旨之意。也就是能达到拾遗补缺、圆通圆满之境。二是题画诗要围绕着具象本真、画境局限而借题诗生发、升华诗情画意,使诗画融合、开阔新的境界;三是忌讳直白如水、寡淡无味,成为产品说明书。题画诗是艺术中的艺术,是画中的活眼,要十分讲究诗与画的审美、和谐,要充满艺术性和意趣性,使人观之、读之都能产生美感、回味无穷;四是对于如何题诗写跋的问题,正如著名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曾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一幅山水画画成之后,题上一段文字,可以增加画的美观,是一幅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一般题款文字,要切合画的内容,要和画不即不离,互相发明。不能贴得太紧,变成画的说明书,要引导看画者的思想到画幅外面去,从而耐人寻味,挹趣无穷,于画外得到联想,以补画面之不足。但也不能离题太远,尽是空话,与画毫不关联。至于文字的组织,首贵清新简练,立意要新,词藻要美,这是有别于大篇文章的小品文,所以能够做大文章的人,不一定能写好小品文。我们可以从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山水记》等著作中得到学习资料。”
有人说:会读书的先看前言和后跋。笔者认为:善看画的人,也要会看题诗题跋,才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画的真意与真趣。
作者简介
孙振远,男,汉族。籍贯:河北省。1960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