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 画
错过的女孩,后来都嫁了别人
◎文坛冷枪手 李更

小引
王蒙说他是文坛冷枪手
熊召政说他是文化晃晃
黄自华说文笔不怎么好,但喜欢得不得了
李专说强烈要求不能停笔(因他近几年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成流派的李更画)

1985年武汉大学招插班生,只象征性地考一下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我考了第5名,结果却被一个文友顶替了名额。负责招生的老兄来做我的工作,说你都大学毕业了,又来凑什么热闹?那些人是高考不行的,不是这种政策,他们一辈子都进不了大学。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作家班和插班生几乎就没有城里人;负责招生的也是农民兄弟,天生的对打工文学有切肤之痛。和中国革命一样,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也是农村包围城市。
官场也是这样,农村包围城市。在武汉一些政府大院里说武汉话是可耻的。老友书法家罗叶的女儿在湖北省歌舞团唱歌,我们见面她总是说乡里话,后来我才发现她的武汉话说得娇滴滴的,非常好听。我问,你为什么不说武汉话?她说如果在团里说武汉话就没有朋友了,单位的人会认为她有城里人的优越感,不合群。
后来我才知道,武汉人说乡里话实际上是一种时髦,是为了凸显“湖北人”的概念。
记得当年在武汉大学枫园里最活跃的是一个高个儿女生,她一会儿叫乔迈,这明明是一个著名男作家的名字,一会儿又叫程琳,一个女歌唱家的名字。我永远搞不清楚她本名叫什么。直到有一天,三特集团创始人王苏从巴黎回国,约我到民众乐园吃热干面,告诉我乔迈程琳因为诈骗坐牢了,放出来以后很伤感地回河南去了,我才知道她是河南人。
《武大樱园》 李更 画
所以我就知道,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你是混不出来的。其实,在武汉大学双学士双文凭多的是,我却当年很天真的被做了劝导工作,没能在樱园小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地散步,是我一生的遗憾。
关键是那些只读了两年的插班生都拿到了本科文凭,有了武汉大学的背景。他们几乎都找到了好的工作,在北京、上海、武汉,从农民工变成一个城市人。
武汉人就是那时候就被边缘化了,他们普遍下了岗,甚至搬离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城市中心,实际上变成了江夏人,黄陂人,新州人。
王苏那天早上兴冲冲地给我电话,说发现了一个非常好吃的热干面,一定要我去。其实我过早就是热干面,但是因为她是从国外回来,我们好多年没见了,只好再去吃一碗。
定居国外的武汉人,回国的第一时间肯定是热干面。那年高伐林回国,我说请他吃饭,他说就请热干面,我就在徐东的蔡林记请他吃了一顿热干面。
王苏是武汉社交界有名的美女。她承包了民众乐园的改造,把新加坡商人引进了武汉。为了宣传民众乐园的改造,她还特别花3000元请我父亲写了一本书,就叫《民众乐园》。2025年的《南方文鉴》,我把这本书原原本本地复刊在里面,一是作为一个纪念,二来也是我父亲写的很好的一本关于武汉的著作。
王苏当时是武汉市文化局的团委书记,经常带我出席一些舞会,说你这个个子不跳舞可惜了,跟着我跟着我。我就像她的小跟班一样,跟着她在人群中穿梭。省歌舞团的那些女孩儿让我看得发呆,她就提醒我,你莫找乡下的人,找乡里人当媳妇,等于你找了她一家,要找就找市歌的。我说省歌出了洪湖水浪打浪,市歌出了什么?她说,你不觉得市歌里走出的女孩儿都洋气吗?
当年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的台柱子刘敏是别人给我介绍的一个女友,长航子弟,大家叫她敏子。当年她家里就安了电话。硬笔书法非常好,写给我的信像散文,我一直觉得她不当作家可惜了。她的个子居然还不到一米五,因为这个优势,她总是在大戏里面演男一号,就是一个小男孩儿。(我们到江汉路去逛街,别人怎么也说我们是父女俩。)她的戏接不完,反而另外一些女孩儿因为个子太高,经常赋闲,比如东方闻樱,结果却是因祸得福,出去接戏,演了《红楼梦》。
王苏就给我介绍了邱玲,陈伯华的关门弟子,是我们青山一冶的子弟,只跟她在洪山礼堂看了一场电影,是别人给她的免费票,但是她太漂亮了,我都不敢正眼看她。
王苏说,你这个苕冇得女人缘。我倒觉得有一个女孩儿很有文人气,可能适合你,也是武汉儿艺的。但是她现在到北京去进修去了,等她回来我给你介绍。
但是那个女孩儿始终就没有回来,后来嫁给了大导演冯小刚。
(本图片由AI生成)
吃完热干面,我们在路边一个店喝咖啡。阳光下王苏的脸已经有些沧桑,她的脸上那个位置有一颗伟人痣,很大,很显眼,那是智慧的象征。
没想到她也有感慨的时候,跟我说,李更,你相信吗?那一年我带着两千万离开“三特”的,当时可以在汉正街买半条街。现在这半条街都是乡里人,没想到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
我说,这没什么好遗憾的,你在新加坡巴黎都买了房子,过的是超幸福,我们只能仰望。不过,你要是不走,三特索道后来也上市了,你的身家会高得惊人。
实际上,那时候南京钟山的那条索道还是她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谈恋爱连手都不敢牵。后来听到一个相声,说英国人谈恋爱,还在吻小姐手的时候,人家美国恋人的小孩儿都上学了。现在想来,若放在今天,我真是艳福无边。
有人提醒我,插班生作家班里还是有两个武汉人的,一个是王继,一个是张宇光。
王继是野夫的师傅,现在在泰国清迈,去年4月份我和冉隆中还去清迈会过他。他正在写他的四部曲,专门在山中一个豪华大宅里面请我们吃了正宗泰国菜。
张宇光是武汉有名的书贩子,写了很多畅销书,我记得好像有一本《刀币上的中国》。他在武汉图书大世界的门脸很有名。几个人策划编写了一本营销方面的书,卖给了武商的老总胡冰心。张宇光后来因为离了两次婚,经济出现困难,穷愁潦倒地死了。
胡冰心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舞也跳得好。毛冬生就是喜欢跟她跳舞,把她从商业局办公室招到集团里来的。后来由吕唯唯在珠海出版社出版的书,署名是胡冰心。这本书当时也很畅销,甚至香港方面还买了版权,作为武商输出营销的一种企业文化。
顺便说一句,珠海的董明珠就是受到珠海出版社的胡冰心的书的影响,后来组织人编写了几本书。第一本也是在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她的发行方法很有创意,就是买一台格力空调的人都会送一本她的书。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他全家装了七台格力的电器,手上就有了七本董明珠的《棋行天下》,一定要送给我一本。我就笑:董明珠的签名本儿我都有了。
那次是格力电器在珠海度假村请客,我去隔壁房找董明珠签名。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向在座的朱江洪打招呼,没曾想却得罪了他,后来就没有联系了。
朱江洪从广西调到珠海,认识的第一个文化人就是我。当年他在四川人开的冠雄塑胶厂当技术厂长,跟我聊天儿时特别强调他就是珠海拱北的人。我是第一个给朱江洪写报告文学的,发在《珠海》杂志上。
朱江洪是技术型人才。他到冠雄塑胶厂改造了模具,解决了配件的毛刺问题,由此接到了大笔美的电器的订单。所以也可以说,格力电器是靠美的电器的订单起步的。冠雄就是给珠海同一个工业集团的窗式空调做外壳的,那个空调叫海利,总经理是个武汉人。海利老是解决不了窗式空调的噪音过大、滴水严重的问题,产品滞销,所以亏损严重。工业集团的老总洗文就安排朱江洪去接手这个空调厂。武汉的总经理后来自己去经销了一个空调企业,也发了财。
朱江洪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启用了技术型人才。当年经常和我们一起吃大排档的西安来的小陈,成了他的技术副厂长,专门负责协助引进日本的三洋。然后,朱江洪的书法得到了发挥,他亲笔写了“格力”两个字。
格力空调最早是原单进口日本电器。到国内来组装一下。产品质量非常好,尤其是制冷效果非常好。虽然耗电,但是马上在武汉,以及河南、安徽等地,卖得非常火。
朱江洪叫我创办了格力电器内部的报纸。当年我实际上承包了两家报纸,一份是格力电器的,一份是珠海市妇联的。所以,虽然在单位工资只有几百元,但是我不差钱。
蔡海鹏当年在香洲教育路开了一个大排档式的电器铺,顶上是石棉瓦铺的,他居然叫了个“国际什么什么商店”。我家的最早的几台进口电器都是在他手上买的。
那个时候,他是叫我李老板的,而他后来则成为十几亿身家的老板,创办了珠海的泰锋电器,把国美和苏宁挤得没饭吃。
我给朱江洪介绍了丁丽华,一个孝感来的高个女子。
董明珠接手格力后,把朱江洪的班底全部洗出去,我自然也不能幸免。西安来的陈建民倒是很高兴,他拿了遣散费两千万,组建了关于中国制冷行业的什么研究所。
后来,董明珠的电视剧在中央8套播出,还是我做的宣传。
我们单位当年的助理总编辑袁景强的夫人,原来在市妇联负责与我对接。后来妇联主任率领班子一帮人去海南旅游,出了车祸,去世了,我也失去了这份外快。
朱江洪是个很讲义气的人,很多年春节我还收到过他叫人转来的红包。
2025年3月26日
李 更

【李更出了自选集,里面有文有画,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出版了一本个人画集,厚厚的大开本,铜板纸,重达十斤!
本文推介的几幅画,均为李更的近作。
著名评论家黄自华曾有文专评李更的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