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清明
作者:曹干云
九天过客待清明
雨寒泪伴路难行
莫问纸钱谁奉献
香烛向月寄深情
2025.4.4于巽寮湾
【每诗一评】曹干云先生的《泪洒清明》以简驭繁,通过寒雨、香烛、月光等意象的叠加,将个体漂泊的无奈与清明共有的哀思融为一体。其情感从“路难行”的困顿转向“寄深情”的超越,既是对传统祭扫文化的承续,亦是对现代人情感困境的诗意回应。诗中留白的艺术与凝练的语言,使其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清明书写的桥梁。
“九天过客待清明”,“九天”象征时空的遥远与漂泊感,暗含游子如“过客”般漂泊在外的无奈,强化了清明时节归乡之难。“待清明”既点明时间,又隐含等待的焦灼,凸显个体的孤寂。“雨寒泪伴路难行”,寒雨与泪水的交融是清明诗中常见意象,如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此句通过“寒”字强化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冷感。“路难行”既可指实际道路的泥泞,亦隐喻人生漂泊的艰涩。“香烛向月寄深情”,月光替代纸钱的想象,打破了传统祭扫的具象仪式,转向更空灵的思念寄托。“香烛”与“月”的意象组合,将人间烟火与天上清辉并置,暗含生死相隔的永恒之思。“香烛向月”以虚代实,将哀思升华为对先人的精神告慰。诗中“泪”“香烛”等意象虽属个人体验,但嵌入清明节的集体记忆中使其哀思具有普遍性,交织着无尽的哀思与自然之境。
全诗仅四句,却涵盖时空跨度(“九天”)、情感冲突(“泪”与“月”)、虚实转换(纸钱与月光)颇具简练风格。从“雨寒”的压抑到“向月”的豁然,形成情感张力;而“路难行”与“寄深情”的转折,则暗含从困顿到释然的心理过程。诗中未言明祭奠对象,仅以“莫问”“寄深情”引发联想,与含蓄悼念形成呼应。此诗既继承了清明诗“雨泪交织”“生死对话”的传统母题,又融入了现代人因迁徙而产生的身份焦虑(如“过客”),展现了清明节俗在当代的演变。诗中“向月寄情”的浪漫化处理,亦可视为对传统祭扫仪式的一种诗意重构。
………………………………………
附赖院长兴荣兄大作:
泪洒清明
--和干云兄
(赖兴荣)
清明折柳春衫湿,
云连九天情笃实。
岁月何曾留过客,
百年归去终有时。
朝向青山多踏步,
暮随夕阳且吟诗。
阴阳际会育灵气,
相思化泪告先知。
2025.4.4,于瑶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