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大下河
杨春杭
2024年7月14日,我随济南市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一行到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进行采风活动,短短的一上午时间,我们绕村转、入户看、听报告、细座谈,可谓人不歇脚、马不停蹄,虽然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但我却的的确确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花”。

卉木之花
距离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政府驻地七公里处,越过下河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盛开的樱花和红绿相间的红叶石楠,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前行一里多路,越过一座水波荡漾的高标准水库,曲径通幽,豁然开朗:3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牡丹、芍药、月季,各色花朵竞相绽放,绚烂多彩,争奇斗艳,青松、绿植点缀衬托其间,更增添出一抹抹勃勃生机,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活力。
纵观全村,一座三层楼的党群服务中心与法治文化广场隔路相望,柏油路两边,每家门楼前都有一个大大的盆栽,街面干净整洁。绿水环绕着村落,院落里鲜花盛开,汽车在村道中穿梭,而河道里片片荷花更是连成大片,荷叶田田,芙蓉朵朵,鱼戏其间,宛如一副硕大的画卷。这样的美景,让人不禁惊叹,这哪里仅仅是一个小山村,给人的感觉分明是一处隐藏在世间的绝美桃源。谁曾知道,被这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的就是美丽的乡村大下河。

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如数家珍般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大下河村域面积3400亩,常住人口338户、849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过去原来的南北主街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巷,坑坑洼洼,雨天满街流水,晴天漫天尘土。不但拖拉机开不进来,就是推小推车也让人直皱眉头。改革开放后,村民朱振江做炒茶叶生意,进货时先要寄放在寨里镇北庵村,然后用小推车一车车地倒腾家中。多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以户户通和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为契机,全面提升村内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家园,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对香河二街和香河四街5处残垣断壁进行彻底清理,打通断头路4条,新修村内小路3条,累计修理水泥路13000平方,随后在村内五纵七横十二条主干道铺设沥青7500平方,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党员带头、网格化管理等方式,对全村进行“大手术、大决战”总动员,从思想深处改变村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打扫卫生的思想认识”,彻底清理房前屋后四大堆、乱搭乱建、小图斑、小广告等,在清理腾出的空地上种植草坪、花木等,精心打造村里的小花园、小公园。对村内主干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并安装栅栏,栽植了樱花、紫叶李、芳藤球、红叶石楠、海棠、芳腾小苗等各种花树苗木,每一条道路都各有特色,并依靠香山河的地理优势,种植了1000多米长的藕塘,将顺河东街、顺河西街铺设草坪3000平方,修建了宽阔开敞的休闲广场一处。
眼前的大下河村,风景秀丽,花香四溢,阡陌交通,鸟鸣相闻,房屋坐落有序,做到了房前屋后小花园,家家户户笑开颜,真正打造了美丽宜居的和谐新农村。大下河村被济南市住建局等有关部门评为“市级园林村”。周围邻村甚至外地也不时有人前来观摩学习、拍照打卡,欣赏美景、放松心情。
信仰之花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作为最基层的乡村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办好基层的事情,关键在党。军人出身的赵茂忠,自1992年担任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严格按照党建引领、融合赋能的做法,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他深信“信仰之花,永不凋零,只会越开越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他深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作用,他把学到的历史,听到的故事,内化为灵魂深处的自觉遵循。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的历史,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努力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赵茂忠坚持把“抓党建学习,惠村风民风”作为“既要把群众带富,还要把村民带好”的重要措施来抓。他说:党建学习可以让你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村里结合健全完善“支部书记负总责、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管理工作机制,常年开展“六进家”活动,即政策进家、法律进家、道德进家、科技教育进家、卫生进家、服务进家,真正做到了以服务促治理、以“政策进家”促“措施落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党支部协同村委会,坚持“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干好自家的事”,积极打造“自治、法治、德治”大下河村党建品牌。
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知识偏低、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够的问题,赵茂忠提出了“一人必学,两人必谈,三人必讲”学习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养成多读书善学习的习惯,既要学习党章、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学习法律法规、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服务群众的巧点子秒办法。每当中央新的惠民政策,新的文件实施,他总是组织党员、特别是两委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认真记录,不断增强班子成员的知识储备,提高“两委”成员、特别是当家人总览全局的工作能力,避免犯低级错误。多年来,通过不停地学,赵茂忠从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民学会了写材料,学会了做课件,还创新总结出了一套农村基层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22条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人的肯定,并被济南市评为农村社会管理高层次E类人才,被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学校乡村振兴学院专家顾问团顾问专家。他还把30多年来社会治理经验做法和党员风采制作了一个短视频《初心走来一路歌》,作为村庄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教材,这个短视频,还被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入选为全国党建优秀教材。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来大下河村调研指导工作时,对其抓班子带队伍、村庄治理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2020年11月,赵茂忠以村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考虑规划建设大下河村史馆。他着手大下河党建展厅的规划、设计和布展,深挖村内党建以及创业史资源,反复总结提炼。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反思大下河30年的创业历程,总结出了大下河经验、大下河精神和大下河品牌。整个展馆围绕“初心”二字展开形成四个篇章,把村庄创业发展史用原始的图片和朴实的文字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下河的奋斗历程,从中引起共鸣,受到启发。党建展厅的建成开放,使村民在参观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极大提升了党员素质,增强了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村民的文化自信意识。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公。一年又一年地持续推进,大下河村凝聚起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工作质效,以治理效能刷新幸福指数,绘就村庄“幸福图景”。
文明之花
“说起村庄文明,1992年之前的大下河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村中间有一条200多米长、8米高的自然土台子,土台子居高临下,不管谁家丢个鸡少个瓜都要到土台子上骂两句,久而久之,这座土台子被人们称为‘骂人台’。”党支部书记赵茂忠指着远处的“树文明新风宣传栏”如是说。
1992年,“村两委”新班子成立后,赵茂忠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明白,思想的清泉浸润人心,制度的齿轮精密咬合,监督的铁腕雷霆出击,以清风吹散歪风、正气驱散邪气,就能不断赢得群众支持和信赖。整治歪风邪气,重在风气养成。面对这种乱象,根本原因一是穷,二是没个“拿手”。光靠说服教育和村民自觉还不行,必须有约束,必须立明规则,形成弘扬正气的大气候,关键是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破除思想中的“旧篱笆”。在赵茂忠的带动下,大下河村党支部通过“定规矩、破陋习、立良俗”三步走,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紧贴农村生活探索实践,推出“积分管理”“家政档案”“红黄马甲”等系列举措,广大农村群众能接受、爱参与,陈规陋习自觉抵制,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首先,定规矩。1992年11月,在广泛座谈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赵茂忠组织支部党员、群众代表讨论评议,起草制定了涵盖村风民风、责任传承、孝亲近友、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等内容的第一部村规民约,共4章27条,成为规范党员干部群众行为的基本准则,并发放到每家每户。2015年伊始,又创造性地探索实施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两委”干部、党小组长、生产组长、党员包农户的网格化精细化责任管理办法,在引领群众发展、脱贫攻坚、联系群众中实行党员亮身份、穿马甲,农户参与评比,根据各自承诺和考核评比办法,聘请第三方对党员和群众进行百分制考评。1996年,又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开通“民意直通车”。村里有些矛盾仅靠法规制度有时很难奏效,通过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破陋习。为切实改变陈规陋习,传播正能量,形成清新、文明、上进的社会风气,创新农户家政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其目的是在政治、经济、荣誉、行为等方面引导村民“爱村如家”、快乐生活、和谐发展。村民赵青生、刘若意等人的媳妇就是通过到村查档案而成亲的。李新是淄博市沂源县人,在莱芜打工期间和大下河村的刘若意相识,她通过查看大下河村的家政档案,了解了刘若意家庭及其个人为人处世情况,才让她这个外乡姑娘喜嫁到大下河。对此,“姑娘相亲查档案”在莱芜传为佳话。为促进村庄文明之风的形成,赵茂忠主张创新创办“积分超市”,实行党员服务群众“积分制”,以倡树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涵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把移风易俗内容细化为“看得见”的积分准则,量化行为习惯,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建立了免费吃水浇地、医疗保险集体补助、大病住院集体补助、丧葬抚慰金、老年人慰问、大学新生奖励等六项福利制度,党支部把这六项福利吃大锅饭,通过创优积分来兑换福利。党支部还规定,党员干部积分95分以上的,群众积分85分以上的,为合格家庭;党员低于95分、群众低于85分为不合格家庭,不能享受福利待遇和评比资格。谁家积得分多,谁家兑换的福利就多、荣誉就多;让那些为村庄发展增光添彩的好人、积极分子、优秀家庭、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得到实惠;让那些唯利是图、不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爱村的懒人,红红脸,受受教育。积分考评合格家庭享有福利待遇,不合格家庭予以免除。这些土办法,妙点子,确实撬动了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村民,谁都不愿因不文明、没做好丢了面子,有效形成了一股好事跟着学,坏事不能做,我要为村庄尽把力的好风气。比如,村的环境卫生,就实现了“春夏秋冬一个样,检查和不检查一个样,面上到边上一个样,边上到旮旯一个样。每逢下雪天气,地皮还没发白,有的老百姓就拿着扫帚等着扫雪。村的积分做法,被山东省党建专家评为全省基层党建典型案例。
三是立良俗。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出彩人家”“文明户”等评比表彰活动,促进村民“做好人、争先进”的积极性,发动群众挖掘积极向上的身边故事和歪风邪气事例。为此,大下河村成立了一个庄户剧团,让庄户剧团编成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节目不限规模、不拘形式、不设门槛,把身边人、身边事、荣辱故事搬上“舞台”,寓教于乐,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赵茂忠说,村里有个不孝敬公婆的媳妇,通过让其参加剧团活动,扮演角色,不仅改掉了坏脾气,还转化成了好媳妇。现在,曾经的“骂人台”更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树文明新风宣传栏。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群众自发创作节目900余个,编写节目1100余个,狠刹歪风邪气,形成了“会议上讲、喇叭上放、舞台上演、大街上唱、平时大伙儿聊”的良好氛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自1992年赵茂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的33年时间里,大下河村从未发生过上访事件,从未出现过离婚事例,从未出现小偷小摸及打架斗殴案例,从未出现过不孝敬老人、游手好闲等不务正业的不良现象。恰恰相反,村里出现了一些“活雷锋”式的助人为乐的先进模范人物。
幸福之花
过去的大下河村土地贫瘠,特别是村东的下河岭只长荒草不长庄稼,加之水源条件差,群众收入很低。人们都称大下河为“破大家”。村民赵金生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庄稼收成的恶劣景象:“春旱不长草,夏涝沙石跑,谷子不秀穗,地瓜一撮毛”。
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赵茂忠明白: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美丽。1992年以来,大下河人在以赵茂忠为首的“两委”班子带领下,围绕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和村庄规划建设,开山劈岭,填壑造地,治山治水,战天斗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做到堡垒建在一线,党旗飘在工地,党员冲在最前沿,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1993年,先是在穿村而过的香山河上建起了连村大桥,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方便了村民生活。连续实施了1800多亩下河岭土地开发,南水北调4次、西水东调2次,进行了200多亩节水灌溉工程、1100米二级提水管道、2000米河道治理、自流灌溉工程、水库塘坝修建等工程。建起小塘坝水库2座、大桥涵4座、埋设地下管道2万多米,建学校1处,栽植堰边板栗800亩、桑蚕树500亩,把昔日“春旱不长草,地瓜一撮毛”的不毛之地,硬生生变成了高标准农田,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3年,村党支部广泛听取民意,因地制宜提出“让土地充满诗意、让农业成为休闲”,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实现。村党支部立足本村资源优势,整合土地、产业、服务等要素,全面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土地流转开发,着力发展生姜种植、畜禽养殖、深购远销、绿化苗木四大主产业,实现了群众、村集体双增收。
为了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先后引进6家企业落户下大河村。2022年下半年,大下河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发挥传统优势,主动对接市场,以“一村一品”产业项目为契机,成立济南市莱芜区大下河村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下河岭”牌手工石磨煎饼商标。经过两年多的辛勤经营,在地方特色美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一提起煎饼,很多大王庄镇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下河岭”煎饼。目前,“下河岭”煎饼已研发出南瓜、菠菜、高粱、地瓜、花生、红枣6个品种,年生产量达40000余斤。不仅在当地很受欢迎,还吸引了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的客户。这些富民强村措施的实施,群众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2024年全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7万元,人均收入5万余元。
有了经济基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村民如今享受到村集体的“六项福利”:一是村民免费用上了自来水;二是医疗保险每人补助从50元起步,每年递增20%;三是大病人员在国家报销的基础上,村集体再进行二次报销;四是病逝人员家庭补助500元;五是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油米和现金;六是考入985、211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0元。
2020年4月实施户户通工程,修建水泥路15000多平方;2020年5月在村内七纵四横十几条主干道铺设沥青9000多平方,2020年6月以来,全村开通了天然气,自来水全部开通,2020年7月治理高标准农田1200亩,光伏提水项目两处,2021年1月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700多平方米的幸福院和如意家园正式启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每年50次免费食堂就餐,而周边的残疾人则可每月免费享用20次餐饮。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归属感。
多年来,大下河村先后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妇女工作先进单位、法制济南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单位。
一上午的大下河走读,令人叹为观止,让我感慨万千。在大下河村史馆的留言簿上,我郑重地写下了“大下河,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作者简介:杨春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正处级干部,高级经济师。多年来,在市地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余篇,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尚金花》一书。2018年7月,被莱芜市政府授予“赢牟和谐使者”(“泉城和谐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