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记散文
北街梦寻(三)
浙江东阳
徐 志 赓
曲尽弦断,她徐徐起身,将琴投入了焚烧着纸钱的火缸中……。
沈秋水原姓花,名慧芝,是晚清上海滩上颇有文采内蕴的艺妓。当时的镇江军阀陶骏保对慧芝早有爱慕之情,欲为其赎身,就在慧芝思量未定之际,仪表堂堂,才华横溢,办事干练,思想进步的史量才出现在她的面前,叫她举棋不定。史少年时就由父亲作主,与表妹庞明德订了娃娃亲,不可离弃,但史对慧芝却情有独钟,而另一方面,史的仪表才情也深深地令慧芝爱慕。一日,陶骏保携十万巨款南下寻到花慧芝,要为她赎身,并购房置地,不料在上海滩被政客暗杀,经此变的慧芝,决计答应史的聘娶。

花慧芝进入史家后更名沈秋水,意在枕于秋水不问尘,沈秋水进门时带去一笔巨大的花资,史财力得以更雄厚,又吃进《时事新报》、《新闻报》等报馆,成了上海报业的巨头,并于1921年与南洋侨商创办了中南银行。然而,几年后史又有了外室,育有一女,这时的沈十分伤心,正室有子、外室有女,而她这个侧室却孤单一人。为此,她整日郁郁寡欢,时常背人弹泪日渐消瘦,这时的史也幡然悔悟,为了泥补满心的愧疚,特意在北山路的西子湖边为沈营造了一幢别致的“秋水山庄”,陪伴沈在别墅里过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举案齐眉的甜蜜生活。

安葬了史量才后,沈秋水的心真如秋水,毅然将“秋水山庄”捐给了杭州的慈善事业,改做了尚贤妇孺医院,现在是新新饭店的一部分;此后,又将史公馆捐给上海育婴堂,她则搬入了一个小小的民居,终日放下窗帘,谢绝访客,万念俱灰,在凄惨中度过了余年。
1956年,秋水在杭州离世,亲人按照她的遗愿:不再在“阴间”做“小”了,而改葬在南山的公墓中。素素的秋水就这样走完了她悲喜的人生,为杭州留下一曲哀婉《秋水伊人》和一幢别致的秋水山庄。
《秋水伊人》
秋水上,白堤宽 , 晓月细柳间 ,
瑶琴抚过薄雾蝉, 泪溻衣更寒;
亭之边,人影单, 踯躅孤山岸,
遥想风流量才男, 今夜它乡酣。
秋水上,香菊园, 明月挂松端,
长萧飘过云水畔, 香短夜更阑;
山之外,故人远, 冰绡帐中寒,
一壶老酒半盏残, 今宵伴月眠。

四、楼宇排天外,烟林史话休,景在城中立,人在画中游。
1、穗庐:
也叫鲍庄,堂号“穗德堂”,位于西湖区北山路94号,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集住宅、祠堂、家冢为一体的园林式花园别墅,占地两千一百亩,始建于1922年,主人是广东商人鲍柏麟。
从北山路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就到了一座气势不凡、雕刻精美的砖饰门楼前,门楣大书“穗庐”,落款为赵梅溪。庭院中有一伞盖状古樟,树龄有三百多年。老杆遒枝下,是一座两层三开间的西式建筑,用砖石垒基、天花吊顶、瓶饰栏杆、通天云梯,共有九大开间,二百多平方米,旁有用做厨房,仓库的平房五间半,一百余平方米。主院后,是大石板铺就的山道,上行,依山而建、顺势而上有祠堂一所,家冢一丘,有方亭和八角亭各一,全部用石块、石条、石板、石瓦构筑。

鲍庄的主人鲍柏麟,是广东人,在穗沪杭三地经营多种产业,家资甚丰。这座穗庐,是依据他家乡岭南风俗而建造的,有五大特点:
1、建筑多用石材做底加青砖,如石条地基、石板路径、水磨石壁,既防潮又防湿。
2、园林布局和建筑都是参照岭南风格设计建筑的。
3、是前宅、中庙、后墓阳阴合一在个院中。
4、这幢建筑天台面水,房脊背山,阶梯排列,按中国传统风水建筑理论来解释,这是大开与大合的完美结合。
5、看似简朴,内含幽静。门内有径,径弯曲;花外有墙,墙低矮;石面有亭,亭拙朴;屋角有圃,圃宽斜;竹后有室,室清幽。伫立于坐北朝南,依山面湖的鲍庄,远眺近观,皆有景致满目,是闹市里难得的一处世外园林。

2、玛瑙寺:
老杭州人都说北山路有三多:一是寺庙庵堂多,二是名人故居多,三是花园洋房多。而玛瑙寺就是众多寺庙庵堂的代表。张岱的《玛瑙寺》记述:“ 玛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晋时遂建玛瑙宝胜院,元末毁,明永乐间重建。有僧芳洲仆夫艺竹得泉,遂名仆夫泉。山巅有阁,凌空特起,凭眺最胜,俗称玛瑙山居”。

玛瑙寺又称玛瑙讲寺,它建于西晋,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岁月的雕蚀,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位置。当年葛洪隐退葛岭后,在此炼丹烧药,使得这一带山岭的石头都沾染了仙气,块块“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在葛洪仙去的几十年后,玛瑙寺得以兴建,因为建在玛瑙山麓,所以得了玛瑙讲寺这个浪漫的名字。到了后晋开运三年,也就是公元946年,吴越国第三代十八岁的钱王弘佐,别出心裁地选在孤山一处叫“玛瑙坡”地方重建了玛瑙寺。宋英宗时御笔赐额“玛瑙宝胜院”,这是玛瑙寺最早可考的官方记录,由此玛瑙寺的声名迅速传播开来,很多大德高僧纷至踏来,大中祥符年间,著名僧人智圆出任了住持,引来了玛瑙寺新一轮的辉煌。
【第三部分完,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