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扫墓
作者/王小艾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扫墓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
一、扫墓的起源与发展
扫墓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墓祭之礼。早在周代,人们就有在特定时节祭祖的习俗,但那时的祭祀活动并不局限于清明。到了秦汉时期,墓祭之风逐渐盛行,人们开始在墓地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唐代时,清明扫墓被正式定为习俗,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下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从此,清明扫墓成为全民性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扫墓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祭祀,到后来的修整墓地、添土培坟、植树绿化等,扫墓不再仅仅是祭祀祖先,更是一种对家族历史的传承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扫墓的文化内涵
(一)孝道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扫墓是对先人尽孝的一种延续,通过祭拜祖先,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和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不忘根本的传统美德。这种孝道观念不仅体现在对祖先的祭祀上,更影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二)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扫墓是家族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无论远近亲疏,大家都会在清明时节相聚在祖先墓前。这种相聚不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体现。它让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增强了家族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扫墓活动,家族的历史和传统得以传承,家族的精神得以延续。
(三)生死观的反映
清明扫墓让人们直面生死这一永恒的主题。在祭拜祖先的过程中,人们缅怀先人的事迹和品德,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这种对生死的思考,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三、现代扫墓的变化与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扫墓的形式和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墓地祭祀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地方出现了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这些新的祭扫方式更加环保、文明,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扫墓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除了缅怀先人,扫墓也成为了一种传承家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许多家庭在扫墓时会讲述家族的故事,教育后代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努力奋斗,为家族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清明时节话扫墓,扫墓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祭拜祖先,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去传承家族的精神,让这份深厚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2025年4月4日
作者简介:王小艾,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报告文学学会顾问,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文联副主席,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女书协副主席、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弘贤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在全国各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杂文、诗歌等作品千余篇,多次荣获国际华人文学大赛和全国性文学大赛一、二等奖,作品入编《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精选》《当代作家散文精选》《当代知名作家散文选》《中国当代作家文选》《中国当代作家精品文选集》《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精榜集》出版有小说集《爱情》报告文学集《我的感动》散文集《这个世界我爱过》其作品:语言文字朴实无华,简洁生动、清新自然、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主编简介:古蔺县创文志愿者全球广播防疫哨兵,百度上经常报道的《古蔺好人刘畅》。
↓
点开下面链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