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四
凤阳心朝阳
李 皓

1969 年的 7 月,北京城被夏日的骄阳炙烤着,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下,吴伯箫的家中却呈现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儿女们听闻父亲即将奔赴安徽凤阳的“五七干校”,纷纷从各地匆忙赶回,只为能帮父亲整理行装,陪伴他度过这临行前的短暂时光。
从革命圣地延安一路走来,又辗转至东北,凭借着卓越的才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担任了人教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吴伯箫,是历经过诸多挫折、见过大风大浪的。而此刻,面对着生活的又一次转折,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慌乱与迷茫,而是充满了坚定与从容,仿佛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8 月 3 日,挥手告别了即将各自返程的儿女们,吴伯箫偕妻郭静君,随着人教社全社干部一同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们先是乘坐火车,哐当哐当的车轮声仿佛在诉说着未知的旅程。而后换乘卡车,一路尘土飞扬,历经颠簸,终于来到了安徽凤阳县大红山。这里便是他们即将开始“五七干校”生活的地方。人教社在这里改了牌号,成为教育部“五七干校”第七连,而他们的劳动地点则是在凤阳园艺队二队。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里,插秧、割麦、和泥、盖房子,是经常性劳动。而积肥则是一项十分考验人的活计,其主要任务就是把猪圈里混合着尿的粪先掏到圈外,然后再抬到另外的地方集中起来。那猪圈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混合着尿液的粪便散发着刺鼻的味道,常人靠近都要忍不住皱眉。但早已过了花甲之年、又担任过社领导的吴伯箫,却没有丝毫犹豫,只见他熟练地拿起工具,一铲一铲地将粪小心翼翼地掏到圈外。每一次弯腰,每一次用力,都彰显着他的坚韧与担当。而在抬粪的人员中,多数时候也都能见到吴伯箫的身影。两人搭伙抬着沉甸甸的粪桶,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吴伯箫丝毫没有领导架子,他总是身先士卒,抢着干最累最脏的活儿。
在劳作的间隙,吴伯箫还时常带头自寻情趣苦中作乐。他兴致勃勃地给同伴们讲述自己早年的经历,讲述他在北京求学的艰辛,讲述那热火朝天的延安岁月……那些生动的过往,仿佛让他们暂时忘却了眼前的疲惫与艰辛,为这枯燥的劳动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趣味。
结束了白天的辛苦劳作,夜晚的时光便成了吴伯箫与同伴们难得的放松时刻。他们自动组成了一个小“歌唱队”,并一致推选吴伯箫担任“队长”。吴伯箫笑着应承下来,那笑容中带着一种温暖与亲和力,让大家倍感亲切。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他们,便会拿出自制的简易乐器,奏响那并不十分悦耳却充满情感的旋律。吴伯箫则会带领大家一起放声高歌,他们的歌声穿透静谧的夜晚,飘荡在干校的上空。那歌声或激昂或悠扬,仿佛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呐喊,又像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而每当此时,他们心中那种因劳作和特殊时代带来的积郁,也得以舒缓和挥发。
在凤阳的日子里,生活的艰难不仅体现在劳动的辛苦上,更体现在与家人的分离之苦中。吴伯箫一家人分散在七处,天各一方,相互联系一次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想要全家人在北京团聚更是难如登天。但吴伯箫和妻子郭静君在凤阳并没有过多地抱怨这些。有一次,吴海妮从淮南千里迢迢赶到凤阳探望父母,二老得知这个消息后,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灿烂。一家人短暂相聚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海妮要离开时,造反派却不近人情地不许吴伯箫相送。这无理的规定让吴伯箫心中愤懑不已,他用戒烟这种看似微不足道却饱含决心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种不合理行为的抗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时代的浪潮如同狂风骤雨,席卷着每一个人。那看似微小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的头上,却仿佛变成了一座难以承受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此种重压下的吴伯箫,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心境,他始终觉得,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不把这粒灰过分放大,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那么天就塌不下来。他坚信,只要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熄灭,阳光终究会穿透层层阴霾,照耀在这片土地上,迎来光明照彻黑暗的那一天。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