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与马斯克的黯然辞职
作者:董惠安
2025年4月的一个雨夜,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股价暴跌13%的警报声中,马斯克在X平台发布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部长一职的声明,声明不像声明,却像一种警告:“政府效率改革就像在沼泽地建造星际飞船——无论注入多少创新燃料,最终都会深陷体制泥潭。”严格地说,这个辞职大约在5月份正式生效,目前马斯克和他的效率部团队依旧在顽强地推进他的减少财政支出的改革计划,成绩是显赫的,代价是惨烈的。这场被《华尔街日报》称为“硅谷改造华盛顿”的世纪实验,在他任职130天后不得不黯然落幕。
这让我蓦然间想起了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的历史往事。
中国在1898年发生的103天的“戊戌变法”与马斯克从美国政府效率部辞职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作为改革案例,两者在动因、阻力、局限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也因时代背景和改革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戊戌变法”骨干谭嗣同的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而马斯克的“政府效率改革就像在沼泽地建造星际飞船——无论注入多少创新燃料,最终都会深陷体制泥潭”,含有愤慨与无奈。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比分析两者,或许对当代和今后的世界改革进步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两个“改革”背景与目标具有一定相似性
两者都是危机驱动的改革。“戊戌变法”是甲午战败后,清廷为挽救民族危亡、避免列强瓜分而发起的政治改良运动,试图通过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实现新政。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改革则是特朗普政府为应对美国财政赤字膨胀、官僚体系低效等问题,以企业化管理逻辑重构政府开支,目标是在短期内削减1万亿美元联邦支出。
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两者均依赖最高权力支持——“戊戌变法”依托光绪帝的皇权推行新政,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马斯克的改革由特朗普通过行政令授权,但其“特别政府雇员”身份合法性受质疑,且需依赖总统支持。
第二、两者改革阻力与失败的共性
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是失败的重要因素。“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裁撤冗员、废除科举等措施直接触动了传统官僚和士绅阶层的利益,引发守旧派(以慈禧为首)的联合镇压;马斯克的改革因大幅裁员、关闭冗余机构(如国际开发署)和冻结民主党议程项目,遭到联邦雇员、承包商及两党议员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法律诉讼和全国性抗议。
领导层权力基础的薄弱性,让改革难以深入。“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无实权,维新派缺乏军队支持,最终依赖袁世凯反遭出卖;马斯克的权力源于特朗普的临时任命,其部门未获国会授权,且改革需在130天内完成,时间压力和合法性争议使其难以深入。
两家的改革措施的激进性与脱离实际,为失败埋下了伏笔。“戊戌变法”在103天内颁布110道诏令,废除科举、裁减冗员等政策缺乏缓冲,废除科举后考生们怎么办?裁减的冗员如何安置?一条预案都没有,失去官位的官员整天去找慈禧喊冤叫屈,导致政局动荡;马斯克团队以“大铁锤而非手术刀”方式日均削减145亿美元支出,忽视公共服务连续性,所裁人员有无补偿?毫无预案,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两者时代差异与改革性质的对比
政治体制与改革性质不同。 “戊戌变法”是封建帝制下的改良运动,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的破产,由此也推动了革命思潮的兴起;马斯克的改革是现代行政体系内的效率调整,他辞职更多是个人职业选择,虽受挫但未动摇美国政治根基。
社会动员与舆论环境有差异。“戊戌变法”脱离群众,维新派敌视革命,未形成广泛社会支持;马斯克改革引发公众抗议,但抗议集中于对其政治立场的抵制(如特斯拉遭破坏),而非对改革本身的全面否定。
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有相似却不同。马斯克团队因改革措施遭受过死亡威胁,特斯拉门店和充电站频繁遭暴力破坏,甚至有极端分子威胁炸毁其旗下数据中心。社会舆论对马斯克的负面评价升至55%,进一步削弱其政治影响力。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和高调改革导致特斯拉销量暴跌(2月在华销量同比减少49%)、股价较峰值腰斩,市值蒸发超7000亿美元。投资者认为其政治活动损害了公司声誉,要求其辞去政府职务以专注特斯拉的企业运营;而“戊戌变法”的团队死的死、逃的逃。谭嗣同最为惨烈,在菜市口刑场上他的头颅是硬生生被刀背敲下来的,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句。
纵观两个改革,可以获得共同的历史启示:自上而下的改革若缺乏稳固的权力基础、渐进策略和社会共识,极易因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噬而失败。但“戊戌变法”的失败加速了清王朝崩溃和革命浪潮,而马斯克的辞职更多反映现代政治中企业家参与公共事务的局限性——商业逻辑与官僚体系的冲突难以调和。两者在改革阻力、权力结构缺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时代背景和政治目标差异,其历史意义与影响截然不同。不过,有心推进历史进步的仁人志士,还是可以从这两项相似的变革中获得一种借鉴。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