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秦淮诗
天清地明谓之清明。我们常常说,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如果将天比作头脑,地则是言行。头脑要清楚,言行要光明。将天当成长辈,地就是晚辈。对长辈要尊重,恭敬诚诚孝心;对晚辈要关爱,呵护谆谆教导。
每年的四月四日前后为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清明是唯一。自古以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坟节、鬼节等,受到家家户户的重视。不远万里,也要回来祭祖上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是缅怀先人和为国家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古诗词流传了几千年。很多时候,清明节前后阴雨绵绵,那是经过一个长长冬季的蛰伏,雨水的倾情释放;那是天人感应的泪水恣意流淌。清明去扫墓,是告慰先人:晚辈铭记恩德,决不会数典忘祖;祷告先人:在天堂不要忧愁,晚辈当奋发图强。
肃立在先人的坟墓前,凝视墓碑上的遗像和文字,仿佛又来到先人的身旁,音容笑貌如电影一幕幕地浮现。轻轻拂去干枝枯叶,献上青松和鲜花,焚上一柱香,摆上祭品,点燃香火,那袅袅升起的思绪,提醒自己: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有根可循,有源可溯。无论姊妹几人,开枝散叶,繁衍后代,这融入血脉中的根,是同一个老祖宗。父母在世,人生尚有来处;父母离去,我们的人生,也只剩归途。
作为第二代,有的家庭会带上孙子孙女祭祀,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爷爷奶奶在世时,非常疼爱第三代,即所谓的隔代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一辈人总是希望开枝散叶,家族兴旺。一起在墓地追思,可问问孙子孙女,可还记得爷爷奶奶的好处和恩情?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实际是上了一堂家庭伦理道德的课,很有传承意义。所以,清明节可以当作中国的感恩节。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忠孝礼仪,继承发扬。国家设立节日或纪念日,举办隆重的仪式,为的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到清明,有的单位和学校,会组织党团员和少先队员,到纪念碑、纪念馆等处,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言活动,这种仪式感就是告慰仁人志士,就是将火炬一棒一棒地交下去。还记得江姐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在牢房里和战友们一边绣红旗,一边唱的歌词吗?
线儿长针儿密
含着热泪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走
与其说悲不如说是喜
多少年多少代
今天终于盼到你
千分情万分爱
化作金星绣红旗
平日里刀丛不眨眼
今日里心跳分外急
一针针一线线
绣出一片新天地
这样的红歌,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唱。
清明,点一盏心灯,寄托我们对先人的哀思;让九泉之下的先人得到一丝安慰,不要以为是迷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谚语,说的是人的信仰,神明在监督人们的言行,不可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凡事都是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屡试不爽。佛教,基督教等,都引导人们不泯天性,秉持善良,皈依正道,功德圆满。清明是传承,是教育,是光大。清洁、清廉、清净,说的是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说的是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自有神灵护佑。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沉溺其中、执迷不悟,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清明节扫墓,会让你懂得:无论何人,平凡与伟大,终有一天化为灰烬,随风而逝。“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很多事情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来到这花花世界,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认知了清明,便读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