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颂:解其源,怀深情,兴斯地
文/中共湟源县委党校 史正军
古人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湟源之地,犹如青藏高原壮丽画卷中的璀璨亮点,历经千年文明洗礼,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湟源之地,宛若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驮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沧桑流转。昔为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之要冲,农耕游牧文明交汇之所。今逢盛世,湟源凭其深厚底蕴、蓬勃朝气与明晰蓝图,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途。欲谱新篇,必先解其源、怀深情、兴斯地。

一曰解其源:于历史、现状与未来中明真谛
(一)探其历史之幽深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湟源作为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茶马互市的盛况,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湟源,古称丹噶尔,西汉置临羌县,即为中原与西域、西藏之通衢。茶马互市的盛况空前绝后,商贾纷至沓来,驼铃声声不绝于耳,故而赢得了“小北京”的美誉,名噪一时,扬名四海。明清古城,商贸繁华,多元文化交融之璀璨见证。文成公主进藏之佳话,更添传奇色彩。解湟源,必悟其开放包容之精神,汲多元文化之生生不息。
(二)察其现状之蓬勃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日湟源,勇于直面挑战,矢志不渝地推进变革图强,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正稳步而坚定地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今日湟源,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理念,高原农牧、绿色工业、文旅融合成就斐然。农牧业现代化步伐稳健,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速布局,文旅品牌影响力日盛。然而,挑战犹存,产业链条尚需进一步延伸,城乡差距亟待缩小,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之道,仍需我们深入探索并积极应对。直面挑战,方能精准施策,破局前行。

(三)望其未来之辉煌
湟源未来,已绘“高原生态文旅名城”之蓝图。以“一城引领、一山支撑、一水环绕”为核心战略,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为输出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低碳经济转型。未来湟源,将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之现代化城市,璀璨光芒照耀青藏高原。
二曰怀深情:以深情厚谊激潜能
(一)怀人民之深情
《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湟源文化,河湟风韵与藏地风情兼具,我们需怀敬畏之心,深入了解其文化精髓,方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湟源人民,勤劳智慧,团结奋进,如璀璨星辰照亮斯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疫救灾,干群心手相连,共同面对困难,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新时代的发展征程中,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站在群众立场上,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推进共同富裕的步伐,精心培育本土人才,广泛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与创造力。
(二)怀山水之深情
湟源山水,日月山巍峨,湟水河潺潺,根据官方数据,湟源县的植被覆盖率由“九五”末的24.75%增长至现在的37.5%,这一显著提升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怀山水,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理念,实施综合治理与国土绿化,发展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怀文化之深情

湟源文化,融合河湟风韵与藏地风情,非遗文化熠熠生辉。对待文化,既要守护传统根脉,传承文化精髓,也要融入时代元素,推动创新发展。建设非遗工坊,打造文化IP,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文创”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湟源之鲜明标识。
三曰兴斯地:以实干担当书新篇
(一)兴产业:三产融合激活力
一产通过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强化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如湟源县的青稞、饲草、有机肥等新兴加工产业;二产推动绿色工业转型,例如湟源县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三产深度融合,以“全域旅游”为引擎,开拓新业态,如湟源县的田园综合体和旅游农业基地。数字化赋能、园区化集聚、品牌化营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兴城乡:统筹推进共繁荣
城市建设秉承“智慧化、精细化”理念,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升级跃上新台阶;乡村发展则聚焦“一村一品”,积极培育新型业态,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城乡共生共荣新格局。
(三)兴人文:生态文化铸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心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及传承创新高地;弘扬湟源精神与发展理念,凝聚干事创业之合力。
追溯源头,乃谋事之根本;满怀深情,乃前行之动力;振兴此地,乃成功之路径。湟源以坚定历史自信照亮前行之路,以显著生态优势塑造美好未来,以璀璨文化魅力凝聚人心力量,在青藏高原上谱写高质量发展之壮丽凯歌!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湟源人民正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与厚德载物之情怀,共创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湟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