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缝补的清明
郑世兴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寒食的雨,总比黄历先认得路。雨丝如老人们用针线把漫山遍野的思念缝补成的密密麻麻针脚的青灰色的布。每逢此刻,不禁使我想起少年时在老家随大人去上坟祭祖的情景。松柏枝上坠着的水珠打湿了娘给我做的布鞋,
在纸钱焚起的青烟里,大人总是向孩子们念叨那些不知说了多少遍的祖训和家风,嫩芽上的水珠滚进新培的土里,大人总是祈福着在祖先艰苦创业的根基上,能薪火相传。
曾几何时特别是“特殊”时期,某些人数典忘祖,把蕴藏着中华文化最本真的基因图谱,妄称为“封建迷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的“二里头遗址”,至今保留着被反复踩踏的夯土台阶,被考古学家在台阶缝里发现的粟米壳与陶罐底部的碳化饭粒遥相呼应。先民年复一年踏着同样的路径登台祭祖,恰似我们今天带着供品捧着鲜花祭祖扫墓一样,真本质是活人与历史及先祖的对话,让飘散的文化基因重新聚集成型,这正是对“我从哪里来”的永恒追问。 如今,我终于懂得清明为何总在冷暖交界处徘徊,原来是春寒熨帖记忆,暖阳蒸腾血脉。
“八十多岁也想娘”。而今,我离开故乡已经几十年,但每年寒食节仍带领孩子们,在附近田间找一处清闲之处祭祖,不忘祖人恩典,告慰先人在天之灵。孝悌永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