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吟
李恒昌

清明时节,细雨似一支轻轻蘸墨的羊毫,在大地上一点,便晕开了宋词的婉约。雨珠落在竹笠上,洇出一圈圈诗意的涟漪,水珠顺着笠沿串串滚落,似珠帘斜垂,挡住牧童笛眼里透出的那一抹清亮。几千年的时光,宛如一场幽谧的梦,无声无息地在蓑衣褶皱间流淌、沉淀。
杜牧那装满了乡愁的行囊,仿佛依旧挂在柔条依依的柳枝上,于微风中轻轻晃动,慢慢化作缕缕青烟,飘散于历史的碧空。纸鸢悠悠然,翩跹着掠过唐宋的飞檐,那长长的线轴,恰似藏着《岁时广记》残页的旧匣子,每至清明,就在风中沙沙低语,倾诉着往昔悠悠的岁月。
老祠堂的砖石缝隙间,悄然渗出一抹苔痕,就像祖父没讲完的故事,星星点点的绿意里,藏着家族往昔的故事。檀香悠悠升腾,在供桌前袅袅萦绕,在空中划出淡淡的螺旋,好像能瞧见往昔祭祀时的庄重模样。黄裱纸轻盈飞起,如同翩跹的蝴蝶,驮着方言里亲昵的乳名,悠悠地歇落在无名碑的苍苔上,于寂静中,延续着血脉深处那份暖暖的牵挂。
八十年代的油墨香,依然能够在晨雾里悠悠飘散开来。那本标注着《清明》创刊号的杂志,一旦打开就是一股清风。上面的铅字恰似春日里萌动的种子,在和煦春风里欣然裂开,像蒲公英轻盈的小伞,飘向那片待垦的精神荒原,播撒下希望与梦想的种子。那时,“改革”二字就像个刚学步的孩子,在油印机的轰鸣中,摇摇晃晃地站起身,一路蹒跚却又无比坚毅地成长为挺拔的白杨,它一圈圈的年轮里,刻着深圳湾的汹涌潮汛、浦东脚手架上拼搏的剪影,还有千万个黎明前,被梦想点燃又悄然熄灭的烟蒂承载的思索。
长江宛如一位岁月的织匠,以浪花作丝线,编织着浩渺的编年史。采石矶的峭壁缝隙中,好似还嵌着李白畅饮狂放时用过的酒樽,那残留的酒香与江风相融,飘散千古。中山舰斑驳的锈迹,在时光里静静化作纷飞的樱花,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激荡。货轮拉响雄浑的汽笛,响彻江面,惊起江鸥矫健的身姿,它们掠过青铜鼎神秘古老的纹饰,羽翼沾上三星堆穿越时空的金粉光芒。
燕山的皑皑积雪,融成灵动的水墨,在雄安新区的蓝图上蜿蜒铺展,勾勒出未来之城的模样。大运河悠悠的橹声,穿过邗沟故道,与港珠澳大桥磅礴的钢索振动共鸣,奏响时代奋进的和弦。五月的麦浪,仿若金色的潮水汹涌地涌向天际,饱满的穗尖上,立着骨笛古老的七音孔,吹奏着杂交水稻丰收的壮丽赋格曲。牧童手中换了芯片的柳哨,依旧吹奏着《豳风·七月》的古朴调式。
雨丝纷纷扬扬,我在雨中摊开手掌,那晶莹的雨滴仿若活字印刷的灵动偏旁,在指纹的蜿蜒沟壑里,悄然排列成崭新的史诗篇章。祖先的骨血,已化作春泥,滋养着大地,催开玉兰如灯盏般的繁花,照亮复兴号风驰电掣穿越秦岭隧道的豪迈征途。杏花村的酒旗,依旧在风中猎猎招展,牧童遥指之处,是射电望远镜凝望旋转苍穹的深邃目光。
祭奠先人的纸灰翩然化蝶之际,仿若听见青铜编钟雄浑的声响在云层深处悠悠回响。我想,那应该是曾侯乙的乐师穿越时空,弹奏着跨越时空、绵亘古今的清明上河长调。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