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我们相识,既是师生,也是文友;时至今日再看薛超,既是网红,又是行者;家乡陈台村始终是他的生命原点。十几年乡村建设实践中,他努力使自己的故乡不仅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能吸引眼球、创造效益,找得到出路。
在第二届云蒙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同时发起首届“原乡行动者”乡村振兴论坛。希望我们俩的问答能让大家对原乡七间房农场以及它的运营者薛超有所了解,对下午的专题论坛有所帮助。
一问“七间房”
萧军:你的“七间房”怎么得名,每间都打算干啥?请告诉朋友们。
薛超:其实准确地说,“七间房”并不只有7间房。这个名字是咱们洛南古城籍画家、作家姜晓文老师给起的。目前他也是陈台村第一个“荣誉村民”。这个荣誉村民的事咱后面会聊到。七间房在建设之前是村里一个伯伯的两座废弃老宅。论房间的话,一共是8间。但我更喜欢“7”这个数字,便和姜老师共同商议取名“七间房”。
说到每间房都打算干啥的话,最初的设想是比较诗情画意的,当时想的是,一间用来睡觉,睡到被太阳晒到床上,自然醒那种;一间用来看书写字,有整面墙的书架,晴耕雨读;一间用来当厨房,做好吃的,品尝人间菜肴;一间用来和朋友聚会喝茶聊天,集思广益;一间用来喝酒唱歌;一间用来当客房,留宿远客;一间用来储存生活物资,有备无患。但现在看来,7间房子明显是不够用的,所以,以后会努力做好每一间房子的自然生活空间打造。
二问“原乡记忆”
萧军:你最初注册抖音公众号《原乡记忆》,是怎样打算的?这个抖音公众号主要数据(包括发布量、浏览量、评论量)以及他给你带来的社会荣誉、精神启迪是什么,请和朋友们分享。
薛超:最初注册“原乡记忆”就是想用来卖家乡的农产品的。因为“原乡记忆”这个名字就是我2017年开始在村里创业注册的“洛南县原乡记忆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名字,非常亲切。
目前,抖音和视频号还有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这些平台的数据加起来有43万的粉丝,视频在全网有5亿多的播放量。因为大家的厚爱,带来的社会荣誉还挺多的,省、市、县的各级各种荣誉有70多个,也有幸在去年被省委网信办评为“陕西好网民”荣誉称号。至于精神启迪,对我个人而言,不论是账号的一些数据,还是已经获得的一些荣誉,我自己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态:“其实什么都没有,其实什么也不是”,或许这样,才是我真正追求的生活和拥有的自由。
三问“原乡七间房”
萧军:另有一个抖音公众号《原乡七间房》,它的主要功能或者说你预期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目前已经实现了哪些?
薛超:“原乡七间房”是因为七间房的存在注册的,也已经注册成餐饮、旅游类目的的商标。因为“七间房”三个字注册不下来,就加了“原乡”两个字。
它的功能,一方面是记录七间房的日常,二是想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我关于文化、旅游、农产品的人生理想。
目前,它的存在已经扩大了七间房的知名度,经常会有网友通过视频了解以后,来访七间房。
不过,目前七间房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我个人能力也很有限,想做的事情很多,但能做的事情很少。所以,在此也邀请更多的朋友参与到七间房的共建、共创、共享中来。
四问“原乡行者”
萧军:我发现你新近的抖音号为“原乡行者”。从“原乡记忆”到“原乡行者”,你想表达一种什么理念?近一段时间,你采取哪些行动来践行你自己的理念?
薛超:《原乡行者》这个号,是上个月开始发视频的。主要想通过视频表达自己当前人设,突出村干部身份。
近一段时间,想先努力以更新出境独白的形式混个脸熟。接下来,就会慢慢记录村庄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一些视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乡行者》本质上就是我个人在乡村践行梦想的一个记录号,也表达着我在村里做任何事的事情,不应该被结果和外界所牵绊,而是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深耕于乡土大地的一个理念。
五问“角色转换”
萧军:从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后辞职,到接手一肩挑的重任,什么让你做出了这种“走出去又走回来”的人生选择?你觉得下一步陈台村的希望在哪里?
薛超: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走出去是因为不得不出去,走回来也是因为不得不回来。之前在村里任副职,想做很多事但没有那个能力。众所周知,而今咱们的环境往往是“一把手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我也认识到,如果要实现自己对村庄的一些想法,必须先要有话语权。
当然,目前村上的工作相当难干,面临很多问题。但事虽难做就有希望,路虽远走就能抵达。至于村里发展的希望,我想一定是在“人”上面,我想不断争取更多热爱乡村且愿意在乡村做些事情的人。因为我个人喜欢文字文学文艺的原因,我想通过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利用文创赋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而言,心有余人力不足,我能给的,就是让愿意参与我们村域发展的人成为“荣誉村民”。现在,陈台村即将确定10位荣誉村民了,也希望更多有志之士成为我们村的荣誉村民,参与陈台村的发展,也欢迎今天参加主题研讨会的老师、朋友成为“荣誉村民”,我定铭感五内,感激不尽!
六问:“良师益友”
萧军:在你投身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给你帮助最多、启发最大、引领最强的是哪个人?请简单说说他对你的影响。
薛超: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人其实就是我的恩师萧军老师。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萧老师在我这里就是人生导师的一个存在。7年前,我回家乡开始做农产品电商,在麻坪土管所那里开了一个门店。其实,那时候的经营状态并不好,甚至一度想过继续出去打工。
但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午后,遇到了萧老师。他从聊上学时的作文到后来推荐我参与马永红大哥发起的“三秦乡土文学人才培养计划班”首期,从给我推荐重温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到后来把文字与视频相融合,萧老师都耐心倾听。
我清晰地记得老师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良师益友之间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虽平淡平常,但心地亲近。所以,我深感荣幸能成为老师的学生。
最后我想说,自己平凡至极,承蒙大家厚爱。也愿以后在乡村工作、生活、学习的道路上,与大家有更多交集。感谢大家!
从《原乡记忆》到《原乡行者》,我们的乡村青年创业者薛超到底想干什么?作为他成长的见证者,有这样的认识:《原乡七间房》的创业探索,既是留住乡愁,也是投身乡建,是红色云蒙文化在陈台村的当代传承,是梦想照亮现实的乡村实践。“原乡记忆”主题研讨应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创业,开成首届云蒙山乡村振兴论坛。感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建议,萧军/薛超代表原乡七间房农场和陈台村人民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