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镌刻在时光里的眷恋
作者:高金秀(甘肃)
“清明时节雨纷纷”,当第一缕春雨悄然飘落,湿润了大地,也唤醒了那份藏于心底深处的思念。清明,这个古老而庄重的节日,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生者与逝者紧紧相连,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也盛满了无尽的人间温情。
清明的由来,是岁月长河中沉淀的故事。它源于上古时期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更是传统祭祖节日,凝聚着家族的情感与记忆。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复国却不慎火烧绵山,致使介子推母子被焚。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这段历史,为清明增添了一抹悲壮而又动人的色彩,也让人们在缅怀先人时,多了一份对忠义与感恩的思考。
每至清明,细雨如丝,仿佛是上天为逝者洒下的泪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奔赴那一方埋葬着亲人的土地。一路上,心情沉重而复杂,有对逝者的思念,也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当抵达墓地,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座座石碑,它们静静矗立,宛如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祭奠扫墓,是清明不可或缺的仪式。人们手持鲜花,带着祭品,小心翼翼地清扫着墓碑周围的杂草和灰尘,仿佛在为亲人整理着最后的家园。烧纸时,火光闪烁,纸灰随风飘散,那是生者对逝者的牵挂与祝福,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衣食无忧。祭奠礼物琳琅满目,其中全羊最为引人注目。羊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富足,将全羊摆放在墓前,是对祖先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供奉。
在坟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带来的食物。这本是哀伤肃穆的时刻,可家族的团聚却又多了几分温暖与热闹。长辈们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和先辈们的故事,那些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在言语间一一浮现。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生死的含义,但他们也被这庄重的氛围所感染,安安静静地聆听着。大家吃着食物,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借这一行为,与逝去的亲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家族血脉的延续和传承。
清明,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和家族凝聚力的彰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同完成这场神圣的仪式。因为我们深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家族的根始终在那里,亲人的爱从未消逝。
雨依旧在下,打湿了衣衫,却浇不灭心中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族的眷恋。当我们转身离开墓地,带着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者的珍惜,重新踏上生活的征程,心中满是力量与温暖。因为清明给予我们的,是铭记,是感恩,更是前行的勇气。
清明:穿越千年的思念与传承
作者/高金秀(甘肃)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当春日的暖阳与细密的雨丝交织,清明便带着独有的气息,悄然降临。这是一个沉淀了千年历史的节日,一头牵着岁月深处的厚重过往,一头系着当下人们的绵绵情思,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回溯历史,清明的起源可以上溯至遥远的上古时期。那时,人们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敬畏与崇拜,春祭活动应运而生。在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传统,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
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为清明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复国,却在论功行赏时一度忽略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邀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醒悟后,亲自前往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无奈之下,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试图逼出介子推。大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遗体。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全国百姓在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禁火、清明祭扫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明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着独特的印记。在唐代,清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活动盛行。诗人杜牧的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在清明时节的哀伤与思念。到了宋代,清明更是热闹非凡,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人们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日,士庶祭扫,墓祭毕,即于坟前摆设酒食,饮宴而归。”可见,在那个时代,清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更是一个家族团聚、享受生活的时刻。
时光流转至现代,清明的传统习俗依旧被人们传承着。每到清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前往墓地祭扫。他们带着鲜花、祭品,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缅怀逝去的亲人。在墓前,人们献上一束鲜花,寄托无尽的哀思;焚烧纸钱,希望能为亲人送去在另一个世界所需的物资。而全羊作为祭品,在一些地区尤为常见,它代表着人们对祖先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愿。
除了祭扫,清明也是家族团聚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坟前,分享着食物,回忆着逝去亲人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在这一刻涌上心头,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生死的含义,但他们的纯真与活力,为这个略显哀伤的节日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希望。
清明,这个穿越了千年历史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它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根与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交流,感受着家族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明所蕴含的那份思念与感恩,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流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
《清明归途念母》
作者:高金秀
铁轮碾暮烟,思绪越重峦。
旧围巾尚暖,新针脚已残。
七载音容杳,千程涕泪潸。
犬儿频顾盼,疑母倚门看。
武威灯火近,祁连雪色寒。
公婆烹腊肉,灶火映窗珊。
忽忆椿萱在,围裙系月阑。
手擀面犹热,慈母唤加餐。
夜过雷台路,星垂汉墓垣。
纸钱飞作蝶,星火照幽泉。
犬卧青石板,风摧白玉兰。
谁怜膝下暖,空剩旧蒲团。
北斗悬天末,银河泻地宽。
人生如逆旅,何处是乡关?
耳畔慈音绕,肩头素月攒。
归程千万里,母爱大如磐。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
